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January 27, 2017

27/1/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29

為了應中國農曆春節到來, 華人超市紛紛推出各式各樣令人目不暇己的應景物,從吃的掛的穿的, 一應俱全. 許多年前, 第一次在華人超市看見插在一盆盆水桶裡的大紅色劍蘭時大為驚喜, 便捧了一大把回家, 與帶葉橘子放置一起, 討個喜氣洋洋大吉大利. 劍蘭, 在我兒時回憶裡有個特殊的地位. 讓我憶起阿嬤在萬華淡水河堤旁的三層樓老洋房, 我的青春年少, 便是在那同住著二十多口人的屋頂下渡過. 面對河堤的房屋, 有個小小的庭院,印象中一隻接一隻,前後養過許多大狗小狗. 屋子三樓的前廳, 設置了臺灣人傳統的佛堂 , 上有陳家祖先牌位. 深色的木製供桌上,平日不時供奉著蔬果. 香灰壇點上三柱香時, 屋子裡便飄散著淡淡的讓人虔誠的特殊味道. 這廳, 對個小孩來說總是嚴肅的, 尤其是照片裡的老祖宗, 我一個都沒見過, 而他們可能都叫得出我的名字, 令人生畏, 知道什麼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回想起佛堂, 似乎只有供台兩旁的兩個大理石花瓶是充滿顏色與生氣的. 以前常被喚去為花換水, 這時就會順便到陽台上遠眺淡水河風光和河岸上滿植的夾竹桃. 平常日子, 花瓶裡插著綠竹, 過節祭祖就會添上劍蘭或菊花. 多彩的劍蘭很有趣, 名符其實, 長又挺的莖幹托著一朵朵花包 非常耐久,下面的花一朵朵謝的同時,上面的花苞繼續開, 鞠躬盡瘁. 花型好像雙手合掌向天祈福, 又像張開雙耳上達天聽! 以前覺得劍蘭有點俗氣, 怎麼人到了海外, 見到卻歡喜得很. 在多倫多家裡畫這景時, 窗外白雪飄飄天寒地凍, 窗內卻是紅花豔豔 屋暖心溫. 午后冬陽照入窗櫺, 為紅花黃橘抹上金粉. 這是張老油畫, 充滿溫度與思念. 當下, 寫著文章的大清晨, 我在台北的眾多叔嬸及堂弟妹們, 正是團聚圍爐 熱鬧非凡的除夕夜, 再過不了多久, 他們就會來敲我的Line, 歡鬧的跟我說: 大姐! 恭喜發財! 新年快樂! 真希望妳也在這兒! (2017.1.27)
Picture
Comments

January 18, 2017

18/1/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28
去年夏天, 我重新為浴室上漆, 用了非常淡雅的, 如午後雲層的藍灰色, 讓空間顯得一片靜與淨. 然後, 在澡缸前的牆面上, 掛上這幅油畫”點滴回憶”. 會選這幅畫, 顏色與空間搭配得當固然是原因之一, 但更因為它饒富趣味. 記得我畫這一系列抽象畫之時, 用的是”減法”! 利用舊作當底, 然後蓋上新顏料, 是有概念的塗鴉. 當時心情低迷傷慟, 自然沒有了太多心力, 然而拿筆亂揮, 卻可以紓發滿腔情緒. 兩年後再看這畫, 感覺不同於以往. 心由境轉, 點滴回憶裡的刺痛感隱隱披上了時光潤滑劑, 看得到傷, 卻摸不著刺, 轉而成為活潑跳動的脈絡, 挑起回憶裡的許多美好歡喜. 偶爾靜坐在熱氣裊裊的澡缸裡, 望著畫上似有若無的形狀符號, 一種不知名的情緒隨之而來, 停留片刻, 然後在氤氳熱氣中消散, 留下舒坦沉靜. 我跟抽象畫相遇得晚, 費了一番心力才走入抽象世界. 抽象畫美妙之處, 就在於讓看畫者走進一個虛擬空間, 自己在其間, 詮釋對畫的感覺,即便說不出所以然又何妨? 一個老房子的浴室, 因為變了裝而顯得清新雅緻, 一湯熱浴, 因為一幅抽象之景而有了趣味, 成了一場冥思! (2017.1.18)
Picture
Comments

January 13th, 2017

13/1/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27

這是我唯一一幅把兩個女兒同時入畫的作品. 一直很喜歡這水中嬉戲的難得鏡頭, 卻也在十多年後才有能力把照片轉變成畫. 照片中兩個相差一歲多的女娃,當時都是唸幼稚園的年齡, 才克服了水底恐慌能如魚得水的一個階段. 不用說, 接下來許許多多年, 她們的成長是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階段. 成長期間摔過的門 ,吵過的架, 掉過的淚 ,在關懷與溝通, 經驗與學習的年歲裡發酵, 讓她們如今成熟獨立, 自主自處. 姐妹兩人遠隔重洋, 進修工作, 有三年不曾碰面. 2017年前夕, 從在多倫多機場相擁開始, 似乎沒一刻停止說話. 她們談論現今東西方生活與工作經驗, 讀過的書和報導, 看過的電影和展覽, 碰過的各種形態的人. 兩人佔據了客廳的沙發, 時差來襲便昏昏睡去, 想吃什麼就吃得到什麼, 朋友約了就出門. 短短一週相會, 緊湊興奮的過完歡樂的新年團圓假期. 這幾天依序送走了她們回東京和倫敦, 繼續她們奮鬥多彩的大都會生活, 大女兒在機場說: 我可不可以不要回去繼續做那個負責任的大人? 小女兒晚幾天回倫敦, 她說過了安全檢查後就忍不住一直掉淚. 第二天一整個早上 ,清洗收拾姐妹房間的枕單被套與聖誕裝飾, 屋子裡很快的恢復平日的規律與平靜. 成年子女與父母生活的距離, 成為許多朋友們關心的課題. 時代與文化的變遷, 端看我們怎麼接納現狀. 還記得自己年輕時唸的是: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孔子), 自己有成年子女後的二十一世紀, 時代已是: “父母是弓, 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箭矢” (紀伯倫 Kahlil Gibran). 不得不感謝現代電子科技帶來”天涯若比鄰”的零距離, 讓我們分居三大洲的家人可以隨時在螢幕前見面講話. 只是可憐的卡夫卡, 沒了人與牠戲鬧, 似乎若有所失! (2017.1.13)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