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June 29th, 2018

29/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65
 
一隻從眼前飛過的蝴蝶, 喚起我一段畫蝶的經驗. 大多倫多區, 入夏後才見得到在花草前吸食花蜜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四季分明的北國,它們是花園裡參與蜜汁盛宴的匆忙過客.  蝴蝶來過, 接下來要期待的就是它們的後代小生毛毛蟲啃光玫瑰花的嫩葉與花蒂的可能. 2016年,我參與了多倫多大學一場主題訂為“無家, 遷徙 與難民” 的展覽, 為帝王斑蝶的傳奇畫了一幅名為“展翼”的大畫 , 創作自述我寫著: “我透過這張極度抽象的畫來表現北美帝王斑蝶的年度大遷徙. 當春陽穿透墨西哥幽深的大森林那一刻, 陽光喚醒了數百萬隻疊掛棲息冬眠在樹林的斑蝶. 被喻為”大自然界最壯麗驚奇的一景”,  帝王斑蝶展翼高飛追逐陽光, 縱越北美藍天從南往北, 飛過美國而終於加拿大, 直到酷寒降臨之前, 南飛返回祖先們冬眠之林, 其間是延續五代的4500哩長征. 周而復始, 生生不息!”....這幅畫,筆觸簡單抽像, 只見一個個如V字的蝴蝶在畫布上飛舞著. 當時我從一隻隻長翅膀的蝴蝶開始畫, 畫了滿滿一片蝴蝶林後, 啞然棄筆難以前進. 這樣幾日站在畫前捨棄塗改, 一再簡化, 最後留下紅蝶 金陽 綠林 藍天, 在明與暗, 天與地之間, 表現帝王斑蝶的復甦與延生.  躊躇不前, 下不了筆的過程讓我看到改變自己繪畫習慣的困難, 要克服的豈只是筆下的慣性, 還有自信心的不足, 腦筋想做的到了指尖卻不聽使喚, 當時讓一顆求好的心沮喪不已. 帝王斑蝶的生命週期和 我的畫蝶經驗, 在2018夏至重回我的腦海. 我當年先從蝴蝶的遷徙開始畫, 是對自然界的神秘遷移懷著崇敬之心, 但人類的遷移是否與大自然其他生物一樣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命形態? 這在現今”無家與難民”的社會和政治議題上, 恐怕是地球有人類以來最難解的時代. 夏至之後, 白晝用極微距的腳步逐漸遠去,不久之後, 舞盡生命的成蝶帶著破損的羽翼, 無息的躺在草地上, 完成大自然付予它們的使命, 任憑日曬雨淋與螞蟻搬運! (2018.6.29)
Picture
Comments

June 19th, 2018

19/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64
 
堂妹說: 大姐, 隨妳怎麼畫我們都會喜歡!  為一個特定的空間, 客製一幅畫, 我這還是第一回! 去年夏末考量了幾個星期,  最後仍然依照我喜歡畫的意像自然之景下筆, 為堂妹在台北家的客廳添加一片色彩.  這個在傍著綠山的客廳最大的特色在那面牆, 設計師弟弟裝潢時為它手繪了灰藍色的漆, 深沉靜謐中帶著律動趣味.  開始”動工”之前要堂妹送來幾張室內照片, 也包括牆壁和沙發尺寸, 我要參考的有空間大小, 整體光線, 牆壁顏色, 家具質感 及主人偏好.  我們都同意一幅約與沙發同寬的畫最合適,  但想到一幅兩百公分的長畫要遠渡重洋, 似乎捲起來的畫布是最明智的運送方法.  接下來的顏色與畫風, 便完全是我的決定. 幾個月後的今年初春, 堂妹送來將畫布撐起後掛上牆的照片, 興奮的表示: 美極了! 整個客廳亮眼起來!  我回想起, 一個月在地下室的情景,,, 當時天天站在釘在牆面上的畫布前, 懸著手臂揮舞做畫, 走前退後不斷審視, 顏料沿著牆面滴下流到地面, 用掉很多紙膠布, 很多顏料, 也喝了很多很多咖啡, 連帶貓咪卡夫卡也窩居在地下室許多時間. 畫布一片與撐起木框後效果相當不同, 因此看到照片時, 自己也非常開心, 覺得自己用心創造的作品, 讓一個空間更顯質感. 因為牆面和沙發的色調, 我的”四季之舞”, 有著延展視覺的筆觸, 並用偏綠的土耳其藍做底色, 襯出周圍所有氛圍. 燈光映照之下, 畫中的筆觸有著朦朧層次之感, 一個簡單大方的客廳一進門就有個美麗焦點, 看了心情愉快. 當時我們也討論過拼掛不同尺寸組合的藝術牆, 最後因為空間的整體感覺而不採用. 一幅畫或照片或壁毯 掛上一面牆, 能收攏一屋的風格襯托一種精神.  小畫與大畫的效果不同, 但帶給人對這空間的感覺會是一樣的舒服美好.  近來知道另一個堂妹的新家 也正裝修中, 弟弟對這小堂妹說, 我也會為妳留一面牆, 妳到時就可以去跟大姐要幅畫了! (2018.6.19)
Picture
Comments

June 06th, 2018

6/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63
 
我是個愛泡湯的但對日本溫泉了解很粗淺的”粉絲”.  因為家庭背景與種種機緣, 日本是我從年輕到現在旅行最頻繁的國家, 而去溫泉之鄉, 常在我的必然行程之中. 比照起大旅館的溫泉設備, 很多時候我更喜歡中小形旅店的小湯小泉.  人多熱鬧在浴場中是歡樂的氣氛, 人少的浴場讓人有回家的感覺.   通常女湯浴場裡嘩啦啦的水流聲不時穿插著女伴之間的輕聲細語,  大部份的人都是靜靜的認真的清洗著身體的每一吋肌膚,  像一場洗去凡俗塵囂的儀式. 在這虔敬的洗塵儀式上, 歲月雕琢過的人體, 在熱氣蒸騰的浴場中無所遁形, 卻如此自然. 青春的飽滿, 中年的碩實, 年老的衰弛, 而更老的彷彿只剩一張垂掛的皮囊.  泉水給予所有前來洗塵者公平無私的對待, 為每個人顛簸垛堞的人生沖走塵埃, 注入清泉,  撫平傷口. 溫泉鄉裡, 女人之間的溫暖格外親切, 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 中年女兒為瘦削佝僂的老母親輕柔的刷背, 人與人之間能坦承相見不容易, 觸摸親人如此衰頹的肉體, 要有多少的勇氣與感激. 曾入住過戶隱神社深山中,  入夜後外面一片漆黑寂寥的百年旅社. 兩個晚上, 我不曾在浴場遇過其他女客. 走過幽靜的木造長廊, 只有自己腳底拖鞋的刷刷聲, 浴場外一塊年久斑駁的老木上 刻著”洗心”二字, 似乎想告訴前來的浴者什麼!  浴場的深暗老石頭彷彿恆久在此, 任憑湧泉撫面流過, 圓融了稜角. 這個湯自然是個讓我難忘的一處.   去年造訪鬼怒川, 秋末紅楓瑟瑟掛枝頭, 卻已迎來早冬的細雪, 旅館為浴場的每個小池命名, 其中”結旅”這湯名顯得特別,  結伴旅行, 多麼輕鬆愜意, 湯的熱度適合一段不急不緩的對話. 而面對富士山的頂樓小浴場, 當然是個驚豔, 如夢幻般的富士山矗立眼前完美懾人,  此時溫泉只是溫泉, 是大自然中一場室內盛宴, 我一人獨享!  迷濛的浴場裡, 有人走過眼前, 有人隱入煙霧, 一尊尊女體如大自然花朵的生命周期, 含苞 盛開 爭豔, 而後漸次凋萎, 就像這張畫裡的情境帶著不確定的神秘感, 讓人心領遐思.  或許洗溫泉教我們的事,比我們原本想得到的更多更深 ! (2018.6.6) 
Picture
Comments

June 04th, 2018

4/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62
日前整理書信時, 翻出幾年前哥哥寄給我的照片. 一張我坐在火車廂內的照片, 窗台上放著一罐綠茶, 我倚著背包低頭正在速寫簿上塗寫. 哥哥隨照片附上一張信籤, 龍飛鳳舞的寫著: “一瓶茶, 一個背包, 一枝筆, 一本畫冊, 一個永不孤獨的旅人.” 我當時不知情被攝入鏡頭中, 所以有種不在現場感, 彷彿那照片中說的是別人, 一個哥哥眼中幸福的旅人! 事隔多年, 我旅遊的裝備依舊, 打開隨身小背包, 除了證件, 皮夾, 小藥包, 水罐, 一台小相機, 佔著不少空間的是我的Moleskine速寫本 和細長的筆袋. 看旅遊狀況和目的, 我也時常換上大背包, 外加其它的寫生用品. 飛機場和車站, 是最佳畫人物的地點. 旅人們懷抱各種心情往各地而去, 在漫長等待與匆忙趕路之間, 蔓生出肢體與表情的豐富戲碼. 以前畫近在眼前的陌生人時, 偶會招來狐疑不友善的眼光, 近幾年來, 因為大家都成低頭族, 沒人在乎周遭事物, 這情況竟極少發生. 我也喜歡快又真實的攝影, 那麼你會想用筆速寫到底有什麼樂趣? 手上握枝筆的感覺是踏實的. 因為手眼腦連成一線運作, 眼睛成了像機, 所有的景象傳到筆尖只須幾秒, 就是這短短的時間, 你會認真的觀察到人物山水的線條與明暗. 旅途中任何景點人物與事端, 都是隨手捻來的好畫材. 時間匆促時, 速戰速決; 車子移動時, 隨景應變. 交通工具的窗內窗外各有風景, 我的筆與本隨時放在手邊. 記得在一次從東往西飛的半夜機上, 機艙內疲憊旅人們一片靜悄悄, 唯獨我對著窗外海天無界上一輪明月勾畫著, 那如黑布幔的天與海上有著銀白月光映照, 令人凝息. 這般光景畫上了我的本子,也刻進我的腦海. 坐長途巴士和火車, 我也喜歡速寫前排乘客, 只畫側面與後腦, 留下簡單印象. 旅途中總是不停的移動, 幾分鐘的速寫 如幾分鐘的入定. 一段段旅途之後, 速寫本漸漸的成了遊記. 本子上留下圖象日期, 筆跡心情. 它與相片不同, 因為通常它還會浸透著幾抹咖啡與茶水的漬印, 提醒我下次小心些! (2018.6.4)
Picture
Comments

June 04th, 2018

4/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61
洋朋友D 送來照片, 說: 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 是啊! “霓裳羽衣”個展三年前的四月正式上場. 記得我當年此時忙到牙根浮腫, 連豆腐都無法入口. 設計邀請函時, 我從上千張自拍的照片中選出了圖中這張, 我立於大畫前卻看不見臉的照片. 鏡頭裡我是創作者, 站在幾幅畫前引導畫作, 是一種告示. 但鏡頭下, 我的身影是模糊的, 聚焦於後面的等身長衣裳們, 鮮明搶眼各展風姿. 你會知道它們才是畫展的主角. 畫者與畫作的關係, 在這張照片中, 細膩微妙的述說著. 我是陽盛陰衰大家庭中第一個出生的孫女, 除了母親與阿嬤外, 得到來自於後來一個個嫁進門嬸嬸們的關愛比誰都特別. 因為我們看著彼此長大與變老. 嬸嬸們生活上扮演著我的一部份母親朋友與姐姐的角色; 精神上則是我強而有力的導師. 她們在臺灣三四十年代的生活中, 磨練出韌性與克難精神, 凡事以家為重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 讓她們隱忍盡責.但是她們就職做志工仍追求自己的成長. 成年後我與初老的嬸嬸們, 尤其是二嬸四嬸與五嬸, 能聊的事更深更多. 我發現她們訴說最多的是婚姻中的各種故事. 我喜歡聽, 因為她們經常用一種平靜甚至幽默的語調, 灰灰鬱鬱苦苦甜甜的講述著, 像陰雨天裡撐起一把紅傘, 遠路迢迢不得不行, 有種無耐中的美麗與哀愁. 就是這樣的情愫感動著我, 她們的智慧與慈愛所帶來的胸襟與寬容, 讓她們在人生道路上挺立而行. 而我一路聽聽看看的長大, 直到自己中年, 才深刻體會出她們有多了不起! 回去陪伴中風父親的時間,有許多自己與父親關係裡走不出心眼, 兜兜轉轉打死結的時刻. 我會想到母親與嬸嬸們, 如何在生命的低潮中一一渡過險水, 踏上灘頭. 建立起自己的碉堡, 並讓它溫馨堅固. 畫展三年後我回來看這邀請函的照片, 憶及畫展前後短短幾個月, 哥哥與父親皆逝, 對我是個非常時期. 照片中的我與畫同立, 畫中每個主角一個個站在我身後, 她們拍著我的肩膀, 永遠挺著我. “霓裳羽衣” 是我的畫她們的故事, 我的生命中因為她們的故事而豐富美好! (2018.4.6)
Picture
Comments

June 04th, 2018

4/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60
近來私下聲稱狗年開始要實行”慢活”哲學, 竟然讓大堂妹和年輕友人揶揄了一番. 原因當然是她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 只是我嘴上說說, 其實舊習難改. 話說緣由,2018年的一月在辦”畫室裡的四季”展覽與演講中風風火火的過了, 二月中國年後迎來了病懨懨, 咳到肝腸吋斷的三個星期. 生個小病對我最大的好處是睡眠充足, 彷彿補上了我過去幾年工作忙碌睡眠不足的時間, 昏沉沉的白天, 看了很多書和電影, 許多發愣放空時間, 腦袋成了人生電影放映機, 很多鏡頭重播, 倒帶, 又重播, 有歡樂有悲傷. 有些是彩色, 更多的是褪色了的黑白. 於是想到為何年長的人總喜歡回憶講古 活在過去, 我那病中日子不就是如此嗎? 咳嗽減緩後, 依我的3-UP哲學, 讓生活步調慢慢啟動. 這時的我, 做了要減化工作放慢腳步的決定. 畫展演講時, 我提到為自己留下一幅畫. 這畫面就如我多年來的生活寫真, 木板面上小偶週圍冰箱裡取來的四個橘子, 成為雙腳踩單輪車小丑手中不停止的黃球, 接球拋球的同時, 前後左右搖晃, 努力平衡自己, 不失誤不跌落, 就如你我的生活寫照! 我們在拋接許多如黃橘般的角色責任與負擔中, 努力以赴平衡過渡, 活得似乎鮮明, 其實有苦處但無法言彙, 如這尊面容塗著厚白粉妝,掛著兩滴淚,可愛又可憐的丑角. 在畫面上我寫著: ”俗世總有牽絆, 生活總有挶促, 我們總是搖擺, 最終總會塵定.” 這”總有總是總會”聽來有些許無耐與消極, 但就當做修行打太極吧! 迎著生活中不時出現的題目與頭痛, 一一消解於無形的力道中. 話說我的被揶揄的”慢活”宣言, 截至目前已在路上, 手上放下一兩個橘子後, 不再搖擺得厲害, 這是”慢”的開始. 最後分享多年來幫助我渡過人生低迷時刻 的3-UP方法, 無論你覺得多麼生活無趣低潮無力, 這時不用想太多道理, 只要記得Get Up, Dress Up and Show Up就對啦! (2018.3.30)
Picture
Comments

June 04th, 2018

4/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59
朋友A說: 我這一生都活得太認真, 累了; 朋友B說:常偷偷的釋放需要偷懶的自己; 朋友C與D說:每天忙到睡眠時間不夠…. 看看聽聽我周邊的女性朋友們, 各行各業不同世代. 尤其是經歷和正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夾層現代女性, 讓人見識到她們的韌性與能力. 她們忙碌的生活中, 老人家要看病, 小孩學校的表演, 房子的貸款, 老闆交代的報告, 冰箱裡的食物, 洗衣機裡要晾的衣服, 狗要蹓貓要餵, 還有自己的病痛須要克服…., 她們也是女性抬頭的世代, 除了家庭, 她們同時關心社會各種議題, 參與社區活動, 有可能的話, 並追求自己的興趣…. 這一切現像與思考, 足以解釋我這幅畫的架構. "Ma Li and Ye Su in transit" 曾經掛在多倫多大學宗教學院展出. 我以一個加拿大第一代中年女性移民, 非基督徒的思維來創作, 因為題材嚴肅 過程複雜, 充滿挑戰. 我做了許多自我思考與資料研究, 自拍了很多的照片. 包括行走的姿態. 抱著小孩和握著手機的雙手. 還有畫中所有食物花朵在宗教裡的含意. 粉紅緞帶與彩虹釦章的代表性. 背景的顏色. 街燈的氳圈. 行人的腳步. 皆是參考許多照片後才一一定案. 就這樣一點一點的建構出我想表達對文化與宗教的想法. 有傳統與現代. 東方與西方. 大我與小我之間的衝突與融合. 這曾是我最特殊的創作, 而生活裡對人與事的所見所思, 才是付予此畫靈魂的關鍵. 身邊女性朋友們用付出與自省, 行走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 路上的街燈都是她們頂上的光環, 照耀在張張堅毅包容的臉龐上, 她們有不同的名字並不全叫瑪莉. 畫展之前, 我的千頭萬緒只能用簡約的一段話做為創作自述:
“生活在一個多種族文化的環境裡, 我常常臆想, 任何一個宗教信仰裡的神明和聖人們, 在這個文化,信仰和道德充滿矛盾衝突,且高壓力生活的現代文明社會下, 不知外表和行為是如何? 神明和聖人們, 是否與我們併肩同行? 是否行走於我們之間? 他們是否身負與比平常人更重的負擔責任? 在這個混亂不清的世紀裡, 他們如何帶給我們希望並照亮我們的人生道路? 透過這幅畫, "Ma Li and Ye Su in transit" 試著闡述我的思維和感覺.”
今日以這篇文與圖, 獻給我周圍許許多多了不起的女性朋友, 不論我們相識與否. 而且也無須問我畫裡聖母瑪莉是誰, 因為她可以是妳,是我,是任何人!(2018.2.25)
附註: 畫名Ma Li and Ye Su in transit可以直譯為”驛動中的瑪莉與耶穌” in transit有許多層含意包括文化與背景,時間與空間.

Picture
Comments

June 04th, 2018

4/6/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58

既然是”獨白” 那就是”自說自畫” 不論是否有觀眾了! 就像現在! 其實也真的是這樣, 忙碌的生活中, 總會有一兩次或更多這樣的片刻, 眼見了什麼, 觸動了心思, 便想記錄下來. 用紙筆替代手機, 畫畫寫寫, 回頭尋找一點”古意”. 我終究還是喜歡拿筆的, 一筆一劃, 牽動的是手指的每根肌肉, 也敲打著腦神筋細胞, 努力組合出意簡言賅之美. 拿筆的感覺是如此踏實, 讓人有種入定的專注. 以前由字看人的樂趣, 已消失在滑動螢幕敲打鍵盤的現代科技領航時代. “獨白”開始於圖畫, 終於書寫小楷. 我混合了之前的”對話” “沉默的對話” 與”活在當下”中所有使用過的媒材, 有彩鉛毛筆奇異筆水彩, 將室內戶外隨手捻來的景物, 一筆一劃, 鏤刻下生活中的吉光片羽. 所有的紙片, 彷彿是我一連串生命奇航的手繪日記, 曾經在翻山越嶺中跋涉過我生命最難行的路途. 一段不經意的駐足凝視, 對已逝親人的思念, 也許是毫不起眼的花草小蟲, 都是生命裡偶遇的天光雲影. 行行復行行, 走在現實與回憶交錯的思路上, 了解人總是孤獨的來, 孤獨的走. 來時自己大哭, 幸運的話, 走時別人掉淚. 有朋友極喜歡這些小品畫, 無非是所畫所寫貼近生活與人心, 棉紙上運載的生活插曲, 在光陰裡漸漸褪去, 唯獨有剎那的心悸能讓回憶復活, 畫”獨白”時的我, 總是安安靜靜的. 時間靜止在某個點, 鳥啼與車聲也繞路而行, 只有一個我對另一個我說說話, 隨意自在誠實以對, 獨白油然而生. 我的獨白, 畫的是外象, 寫的是內心, 一點感觸, 一點時間, 一疊紙筆, 常伴著一杯不加糖的咖啡, 和一隻四腳穿白靴名叫卡夫卡的貓. (2018.2.18)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