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February 20th, 2017

20/2/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35
 
“格子” 系列的第二幅油畫 - 我只要白! 雖然我大部份的作品, 色彩多樣豐富, 但實際生活裡,我是個擁抱白色的人! 家裡的白牆, 園裡的白花,櫥房的白櫃, 衣櫃裡的白襯衫,白紙白畫布, 都讓我感到舒坦.  當我畫這幅畫時, 想要白上加白就成了挑戰. 白色小瓣的繡球花, 來自於前院. 剩下來的是我的”白色”想像. 在光與影之下的白, 細緻迷人變化無窮, 於是我在磁磚上多添點變化, 讓白花躍出畫面. 白花與白磚,冷暖色調交織成我想要的世界, 溫暖平靜. 白蝶們翩然飛舞,帶來律動感. 時光能否為我們停留片刻? 在畫面的靜止與挪動之間. 這樣慢慢的爬格子. 讓我的心思也沉澱,  用掉許多白色顏料, 鋪疊成這個白色幻想.  這不算小的油畫(62x92公分)只在當年的畢業展出現過一次, 而後一直放在我地下室樓梯口, 每當我經過它, 它會提醒我當年創作的熱情與白色對我的重要.  我的工作環境充滿顏料, 視覺可以在一片白牆前得到休息,  而這個世界太多喧鬧, 我們生活中都須要一小片”留白”讓自己清醒.  可不是嗎? 飲料之後, 白開水最好;  紛擾之餘, 空白最需要! 實際生活中白色的層次無限廣,  “我只要一種白”在油漆店是不可能的任務, 君不見那一長排的各種白, 都在向眼花心慌的你招手嗎?  白色如此簡單, 卻又如此複雜, 讓我戀戀的擁抱著它! (2017.2.20) 
Picture
Comments

February 17th, 2017

17/2/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34
 
在這張白紙上, 我很隨性用自來水筆, 彩色鉛筆 , 勾勒描繪出兩張許多年前哥哥從旅途中寄給我的明信片. 我的兄弟都很愛旅行, 弟弟喜歡現代科技的方便快捷, 與我都用電子傳信, 常常嫌我打字太慢. 哥哥喜歡古典傳統, 寄明信片成為他旅途中一件例行樂事.  除此之外, 哥哥給我最多的應該是書, 我在家翻閱舊書, 往往翻到哥哥的簽名在書的最後一頁上. 以前回臺灣第一個早晨, 會到哥哥家喝杯咖啡, 然後我倆便站在他整面的書牆前討論, 一本一本的抽出他覺得值得一讀的新書, 他買書買得勤, 但也很捨得給. 他說太老舊的書印刷差, 字體模糊了書本發霉了, 就捐掉. 新書買了除非想一讀再讀, 否則有機會, 他會介紹贈與有緣人. 他總說真想再讀 就再買一本吧! 支持一下臺灣的出版界! 從這種小地方, 看得出哥哥的慷慨大方. 他生前有一張日本鐵道地圖, 當年他的夢想之一,是坐遍每條鐵道來遊遍日本的城鄉.  還跟我說過,要日文進步就多跟鄉下老太太們聊天。這夢想最後只完成一小部份, 這張鐵道地圖,後來給了去東京的他的外甥女.  有許多年, 每個多倫多的周六晚上, 哥哥的電話就來報到. 長則十多分鐘短則一分鐘, 這是週日早上, 他做司機陪嫂嫂買菜的時間. 常聽到電話裡傳來旁邊菜攤的吆喝聲或招呼聲, 陳醫師, 要買這個嗎? 偶爾, 會聽到哥哥匆忙的說, 啊!警察來了, 我要把車開走了, 再聊! 很懷念我們兄妹常去SOGO喝UCC咖啡, 兼買好吃的生魚片帶給父親. 環視館內, 我笑哥哥說, 你是這裡唯一的LKK. 哥哥才大我兩歲, 卻有一頭早生的白髮. 這些日常事的點點滴滴堆疊成我對他無限的懷念, 似乎他不曾遠離! (2017.2.17寫於哥哥逝世三周年)
Picture
Comments

February 14th, 2017

14/2/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33
 
在人的世界裡, 愛是件很難說得清楚的事. 還記得我提了很大的勇氣, 在父親有心情講古的時候, 問他: 爸,你愛過媽嗎? 他的表情隱藏在由手上香煙飄散的煙霧後面, 我聽到一個沙啞的字: 有. 感到自己心跳加速, 我脫口又說: 那你有曾經覺得對不起媽嗎?  有. 那你為什麼要讓媽傷心痛苦一輩子?  父親生氣了, 粗聲的說: 妳為什麼要問個八十歲的老人這個問題? 不覺得殘忍嗎?  空氣沉重凝結, 煙霧不斷撩繞.  我輕輕的,用安撫的口吻對父親說: 爸, 你不要生氣! 謝謝你回答我. 這是個在我心裡藏了三十多年的問題. 我相信你也很想告訴我. 今天問過後, 我再也不會提這件事了.  再更早些, 問到父親身後事, 他說:就把我放置在妳媽那格上面吧!  我幽默的回答: 爸, 這我不能答應你, 得先問過媽, 不然她可能會說, 喔, 活著時被你爸欺負得還不夠? 死了還要壓在我頭上.  父親聽了也笑得開懷.  這些歷歷在目的往事, 是陪伴風燭殘年的父親歲月裡, 我所面對最困難的時刻. 愛是什麼? 愛有千樣心思, 萬種風貌! 哥哥曾對我說, 他對父親最美好的回憶, 都是在父親最失意的時候, 因為只有那時他會在家.  我想父親是愛母親也愛我們的, 但他摸不著方向營造他的愛, 而母親, 因希望得到父親的愛而受苦, 但也因她有愛人的能力而堅強. 我喜歡張愛玲的:”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  都說愛是無條件的, 但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 要好好的愛需要有智慧的引導.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不是個愛字就能解決. 我是愛父親的, 但曾有過的怨恨, 委屈, 傷心, 像一重又一重, 讓我費盡氣力翻過的群山叢嶺, 雖然筋疲力竭, 但最終能與父親坐下來面對面, 談過往化解心結, 話家常喜怒哀樂. 今天是情人節, 大家常說 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父親生前常對外人說, 他四個小孩裡我個性最像他, 但他卻對我說, 四個小孩裡就我最不聽他的話! 看來我又要頂嘴了: 爸啊! 愛不能口是心非, 你現在懂了嗎? (2017.2.14 願大家情人節快樂!)
Picture
Comments

February 11th, 2017

11/2/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32
 
我喜歡游泳. 潛下泳池底看光影與水波在磁磚上縹緲晃動 , 這種水底幻覺 , 讓我覺得置身在另一個神秘與隔絕空間, 彷彿時光是暫緩靜止的. 有好一陣子, 我喜歡拿磁磚般的大格小格當背景, 成了個爬格子的人. 格子可以純然只是有趣的背景, 也可以是我心中對時光流逝的感覺 ,或是影射忙碌重複的生活型態.  畫裡的小蜥蝪, 大概可說是當時一個面臨”即將半百”女子的我的化身, 四腳生物頭尾搖擺, 在花團下爬行格子人生,  途中經過的美好, 感受的溫暖, 和曾有的陰影, 最後都會是時光隧道裡被遺忘的斷針時鐘.  這張長型油畫, 是我同系列中的第一張. 還記得當時去專賣建材的”Home Depot”買了小整片磁磚, 當畫畫時光影挪移的參考.  那幾盆非洲堇五年過去, 有些還繼續在我的櫥房窗台上開著. 而對蜥蝪的喜歡,是小時在台灣, 常看壁虎在牆角爬行出沒. 我家一樓有個馬桶座面對洗手台和鏡子的窄小洗手間.  進到這個封閉的空間裡, 你一眼就會被馬桶座上面及對應的鏡子中這幅畫吸引. 廁所天天要造訪許多次, 可以只是個”來匆匆,去沖沖”的地方, 也可以營造成一方小天地.  我的小天地是個小藝廊, 有花草陽光和一隻出來曬太陽做運動到忘了時間的小蜥蝪. (2017.2.11)
 
Picture
Comments

February 08th, 2017

8/2/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31 - 冬季窗景  

​移居來多倫多的第一個冬天, 有經驗的朋友無不叮嚀我要謹慎戒備, 因為大雪紛飛的日子不是只有詩情畫意, 還有更多的不便和危險. 那樣的日子在我買了雪鏟雪靴手套帽子和鹽粒後, 果然翩然而至. 大人陪同小孩興奮的堆雪人滾雪球, 小孩跟著大人鏟車道刷車窗. 沒有在北國生活過的我們, 入冬是多麼的新鮮有趣啊!

冬季, 除了長青樹依然挺立外, 草木不生, 過了金碧燦麗的秋天, 更顯冬天的枯槁. 動物南移的不見蹤跡, 冬眠的也不在眼前覓食. 聖誕節和新年帶來的歡樂氣氛, 攪和得人心暖洋洋, 讓人們過了三分之一的冬季而不知不覺, 但是真正嚴寒的日子才正要開始. 隨著冬日的漫長, 報紙警惕當地人如何防止”冬日憂鬱症”的發生. 大概是新鮮感的關係吧, 我無法體會冬天和憂鬱會有那麼多的關聯.

每天清晨七點叫醒我的不是鬧鐘, 而是透過窗簾的銀白天光. 我習慣性的會鑽到窗簾裡邊貼在窗前, 看看是否昨夜的雪已蓋滿了車道, 須要趕在送小孩上學前鏟乾淨. 逐日的, 我發現有冬陽的清晨, 太陽神阿波羅駕著馬車從街道左邊的房屋頂端緩緩逼近, 先露出黃金般的衣角, 點亮了街頭, 再瞬間他的光芒如萬箭齊發, 直射街心, 令人無法逼視, 待我眨眼之間, 他已凌空而過. 這時趕公共交通公具的行人, 拉高衣領, 踽踽獨行, 街道雖被冬陽的金光擁抱著, 但是仍阻擋不了如刀刃般的寒風刮臉而過. 沒有太陽的清晨, 窗前灰白朦朧, 街頭巷尾鮮有生氣, 趕路的人低頭疾行, 四周一片寂寥. 若是前夜大雪一場, 清晨的街道反而增添許多熱鬧, 鏟雪聲沙沙, 舉步聲拙拙. 我也無心在窗前逗留, 急忙披掛上陣加入鏟雪的行列.

少了學生和上班族的趕路, 平日的窗景, 沒有清晨的多貌. 天寒地凍的屋外, 極偶然會看見有人出來拿信件或蹓狗, 其餘的時間街坊悄然無聲. 偶有車子經過, 白雪覆蓋的街道便清楚地烙下輪胎的軌跡. 沉寂的氣氛一直要到小朋友放學, 呼朋喚友在外面玩雪堆才被打破.

夜晚要拉上窗簾了, 又不免在窗前觀望. 深沉的街景, 無言的街燈, 凝結的空氣, 純白的冬雪, 和嘴角哈白煙歸心似箭的夜行人. 不知道為什麼, 這是個冬季窗景, 但我腦中老是浮起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原來, 孤獨可以是情景, 可以是心境. 萬徑千山, 街頭冬景, 不一樣的情景, 卻一樣的令人感到孤獨.

窗櫺是我的心崁, 而冬雪是內心的孤獨. 這樣的寒冬, 我感到孤獨, 但沒有憂鬱. 站在窗前看冬季街景, 成了我的慣性動作. 我常常想, 過街的行人從哪裡來, 要到哪裡去? 人生的旅途中, 為了什麼大家總是形色匆匆? 屋內的人覺得下雪天美極了, 而路上的人卻無心欣賞. 南飛的候鳥, 春天會回來; 移居異鄉的人幾人歸?

我又為了什麼原因愛上這樣的感覺, 站在窗前流連不去. 我的內心一如白色的雪景, 靜謐安詳; 而凍結的大地讓我頭腦清醒. 我想人的心底最深處, 都是孤獨的吧! 孤獨是一種沉澱劑. 它能讓我從喧囂擾攘的現代文明中, 過濾思路上的雜質, 讓我有抽絲剝繭審視自我內心的空間, 它讓我學會獨立和自處. 站在窗前的我, 不是孤翁獨釣寒江雪, 但卻同感大地寂寂然的清靈.

有位活潑的朋友, 在朋友的聚會場上左右逢源八面玲瓏, 也是眾孩子的大玩偶. 他有一回告訴我, 夜間鏟雪是他最喜歡的一件事. 一個人靜靜的揮著雪鏟, 聽沙沙的聲音在冰凍的空氣中迴盪, 望著水銀街燈下晶瑩閃爍的白雪映照著黑夜, 在孤獨寂寥的冬夜, 有他心靈嚮往的平靜. 他還加了一句: 尤其從鬧哄哄的場合走出, 更需要這種空氣. 雖然我驚訝他會抒發如此感言, 卻也頗有同感. 這個資訊日新月異的世界, 有太多的聲音和影像, 無時無刻不充斥在我們的四周, 疲倦了我們的感官, 霸佔我們的思路, 掏空了你我的心靈.

孤獨的時刻, 可能發生在空曠無聲的地方, 也可能正在擁擠的人群裡. 我利用孤獨的時間做我愛做又想做的事, 不然把疲憊的腦袋放空空, 發一陣子呆. 只是我享受孤獨的感覺, 在冬季窗景前特別強烈. 或許是情景影響心境吧! 北國的冬天, 是讓萬物休息的時節, 儲備夠用的精神氣力以迎接來春的發芽滋長. 而孤獨是休息養生的令一種風貌.

冬天的腳步又逐漸接近, 乾枯褐黃的大地即將換上皚皚雪白的冬衣. 我的心情也收起了夏季的狂野和秋季的絢爛, 準備在第一場雪飄下之際, 站在窗前凝視, 一品那種孤獨的享受.



Written in October 1999
Published in World Journal / 刊登在世界日報
Picture
Comments

February 03rd, 2017

3/2/2017

Comments

 
畫說人生 – 30
 
前年(2015)七月初夏正臨, 送走了父親之後的接下來三個星期, 每天我從清晨睜開眼到晚上閉上眼之間, 就是不斷的整理清潔父親那小公寓裡的每一吋空間. 等房子整頓得差不多, 回多倫多日期迫近的某個早上, 覺得自己需要出去透氣, 我查出台中國美館正展出草間彌生的”夢我所夢”, 當下背著包直達台北車站的高鐵售票處, 跳上時間最近的一班車, 直奔久違的台中. 當火車駛離擁擠的板橋站後, 景象由城市轉向鄉村, 眼前漸漸開闊! 台灣的山山水水, 高低起伏, 田野山澗蒼翠幽深, 藍天白雲水田倒影, 景色迷人.  火車在山洞穿梭, 跨越幾處廣闊的河床, 有的細水涓涓, 有的河水洋洋, 甚是壯觀.  而近處新綠的秧禾, 搖曳的果花, 白鷺鷥點綴其間, 讓我心曠神宜, 暫時忘卻憂愁. 車窗外陽光燦媚 山明水秀, 車廂內一片悄然, 只有販賣車經過時引起些許騷動. 只可惜高鐵速度太快, 一切像影片快跑, 我才喝完咖啡, 火車就駛入烏日站. 我喜歡坐火車旅行, 看沿途的風光, 看上下車的旅人, 喝販賣推車上的咖啡紅茶, 速描周圍的人事物,  回憶許多的往事. 哥哥告訴我, 阿嬤搬到萬華後第一次坐火車回高雄, 因為太期待, 提前四小時到車站, 結果是等到火車開了都忘記上車. 現在從台北到高雄兩小時的車程, 五十年前的慢車要坐八小時.  以前什麼都比科技進步的現代慢上許多, 留在我們腦海裡的慢影像,也是褪色溫馨的, 讓人細思量.  近日看到草間彌生的展覽, 會在安省美術館2018年三月展出. 想到 因為她, 我間接的畫了這幅油畫, 不禁莞爾! 再說我的一日高鐵之旅, 回頭時想買個古早味的台鐵便當, 竟然貼著”已售完” 才下午三點! 我滿身汗從熱氣騰騰的外面坐近車廂中, 不一會便在有規律的搖晃中沉沉睡去, 一路回到我的塵囂台北! (2017.2.3)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