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July 16th, 2020

16/7/2020

Comments

 
​畫說人生 – 95
 
這個夏天,  多倫多反常的乾熱無雨, 連續幾週氣溫都在攝氏三十度上下徘徊, 想避開被燒烤的炙熱, 戶外活動要在太陽發狠高照之前早早開始.  防曬略有輕忽, 在外一個小時就足以烙下衣服遮蔽內外皮膚的色差.  有台灣朋友問: 多倫多緯度那麼高, 能熱到哪兒去呢?  我打了個比方: 若台北的濕熱像蒸籠, 多倫多的乾熱就如烤箱了. 其實我印象中多城的夏天, 真正的熱以往都在八月, 熱個兩三星期就過了, 然後空氣中就突然有了秋意. 日照明顯的縮短, 要見到豔陽長日, 又是隔年七八月的漫長等待. 北國的陽光, 隨著季節的更易, 面貌不同. 我家的房子是座東面西, 夏季的陽光, 清晨大剌剌的直射屋內, 照得廚房起居間滿室生輝. 台上的水果黃金葛都鍍了金, 刺著眼, 我只好把窗簾放下, 直到陽光改變位置照向它方. 春與秋的陽光, 如中年後的人生態度, 動作放慢一點, 心態放寬一點, 陽光溫馨和煦 寬容大度, 總是暖和的為這老屋添加一種幸福的光華,  世事無愁般的安慰感油然而生. 春花秋葉當前美景, 此地人人都喜歡接近此時的陽光, 盡往戶外去.  冬天日照短, 陽光如此珍貴, 斜照入屋的冬陽,  飛吻了屋內的地板家具一圈,  就速速抽身離去, 如短暫徘徊的戀情, 令人依戀惆悵.  黑夜將至長冬綿綿, 不禁令人嗔怨起冬陽如此小氣了!  
 
我常常為照進屋內的陽光感動, 甚至於驚豔.    想抓住那一瞬間的美感, 因此畫了許多與陽光有關的畫面.  有一張早期的油畫(左上),  因為喜歡這陽光與物影帶出的明暗美感,  之後更陸續的演繹出鋁版(右上左下)與日本木版印刷(右下).  其中創作過程最難的是木版印刷, 使盡手力的刀刻木板和緊湊小心的水彩刷色, 對我當時只上幾堂課的初學者而言, 只能求個經驗.  因此幾十刷之後, 只留下這張堪稱完整. 我喜歡這張木版印刷的樸拙,  彷彿油畫中的豔豔夏陽, 到了版畫上就成了秋冬的煦煦陽光.  而鋁版上的光與影, 襯著不同的作法, 紙張與墨色, 有種不同調的懷舊氛圍, 述說著各自的故事.  大清晨的沉藍天邊出現第一道曙光時, 我們稱它魚肚白 (fishbelly white), 有時黃昏的陽光是粉紅透著澄明, 人稱鮭魚粉紅.(salmon pink) 多麼藝文的形容.  但回想起學生時代, 母親每日氣乎乎叫我們三個夜貓起床時, 震動房門的喊: 太陽都照到屁股了, 你們都還在床上, 真是不像話.  啊! 年輕的日子, 正如身處盛夏, 總覺得有用不盡的光陰, 渾然不知, 早秋已在轉角處, 帶著揶揄微笑, 等著我們朝它而去. (2020.7.16) 
Picture
Comments

July 16th, 2020

16/7/2020

Comments

 
畫說人生 – 94
多倫多在疫情持續之下, 保持社交距離政策已進行了14週. 不同於四月行事曆上一片空白, 我的五六月月曆上寫滿了做事進度與健走記錄. 其中最大的成就應該是我整理半邊地下室,也是我的工作室 的周邊. 包括了四大箱堆積十年的照片(約六千張). 四個儲紙長筒,和大大小小二三十個收納箱,雜誌盒,檔案夾,紙筒. 家裡兩個廢紙回收箱. 幾週來箱箱暴滿. 看著舊照片中二十年前的地下室, 曾經是空盪盪的. 這些收納箱, 顯然是隨著日積月累的家庭活動和需求不斷的增添. 清除了箱箱盒盒後, 這個空間更顯寬敞潔淨. 男主人看了似乎不覺有什麼大差異, 但我深知在過目與留捨, 小如名片大如畫紙的同時, 也整理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那是有趣的年歲, 例如: 我輩大量使用著傳統相機和膠捲的年代; 你我大量消費著紙筆鉛墨; 大人小孩有著手寫手繪習慣的時代 . 而這些需要實際儲存的物件的所需空間, 放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已演變成只須一臺筆電與手機甚至放到”雲端”去. 在北美聽到許多家庭同樣的劇碼, 都是小孩唸完大學搬回家的幾個月, 就是家中大小箱子堆積量的最高點, 足以讓父母抓狂. 很多人往車庫堆, 往地下室塞. 我家當年是客廳如舊貨市集, 擺放有等待著新主人來搬的小冰箱晾衣架書櫃等等. 收納箱由無到有由少到多, 之後, 子女獨立搬離, 屋主漸老, 離換小房時間越來越接近, 箱子們也逐一被請出家門. 若將有限空間比喻成箱子, 我們這一輩子都與大大小小的箱子相依共存, 直到生命最終. 有人選擇掙脫限制束縛, 塵歸塵土歸土, 共眠大地同遊星塵.
找出一張幾年前一個工作坊的結業之作. 上台三分鐘解釋一張老師訂題為”什麼是家”的半小時抽象創作. 畫紙上從左到右有幾個橫越相連的黑點和線 , 旁邊有個圓型物, 它的上方是海際地平線與圓月. 右邊有一個門, 門旁一片暖黃, 門下我用紙膠帶貼出相堆砌的四方格, 中間是香火筷子與一碗米飯. 緊迫的畫完上了台, 我約莫記得這樣說: 家是什麼? 我的祖先三百年前, 從中國大陸翻山渡海來到臺灣, 落戶南臺. 我父母的父母們在高雄發展, 然後我在台北出生長大就學成家. 1996年我們越洋移居到地球的另一端, 幾年過去, 我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又回到臺灣工作兩年並陪伴阿公.
家是什麼? 我問她, 她說: 父母在哪裡, 哪裡就是我的家! 年輕時家是個鳥籠, 我們一心想往外飛. 中年時, 生活變動不停遷移, 家是一箱箱打包的衣物與書籍, 新鮮與鄉愁! 幾百年北南東西的家族遷移史, 而不論到何處生活, 我們依舊捧香祭祖, 端碗拿筷. 我永遠也忘不了在橫越太平洋上空時, 看到一輪明月高掛無垠天際, 銀粉灑在有著幅度的海平線上的震撼. 世界在我腳下, 而我的家在遠眺無盡億萬個繁星點點之中. 家是什麼? 家在哪裡? 對我而言, 家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而無論家在何處, 我永遠會在門內點一盞溫暖的燈, 迎接回家的人. (2020.6.28)
(後記: 課後有朋友告訴我這是她在課堂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故事)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