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也屬必修 – 藝術工作安全規則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我工作的地方: 油料,壓克力,水桶和數筒的筆,加上吹風機照相機及書籍資料,只有我自己知道東西在哪裡, 美其言是典型的亂中有序. 以前我的黃金獵犬Penny還在時,最愛躺在我的畫架和工作台下方,擠得我絆腳絆手. 但是人對狗的耐心常超過自己的想像,我倒是對與自己工作時並存的”亂像”常搖頭嘆息,

- - - - - 

在許多充滿風采的藝術家照片中, 我們見到他們或她們戴著帽子套件”五彩”工作服, 或叼根煙, 或滿手油料, 咖啡杯就立在一堆瓶瓶罐罐中間, 地上畫架上任它們滴滿了油彩. 這是幅瀟灑不拘充滿創作熱情的影像, 但是, 現在, 放在我們的健康安全規則標準裡, 卻是危機處處潛伏在畫面中.

每學年開始, 學校會請來醫生及專家, 開一個安全規則講座. 他們可以舉無盡的例子, 告訴從事藝術的人, 如果你沒有安全和環保的觀念, 危害健康是件多麼輕而易舉的事. 美術學院中的意外及感染病, 名堂之多令人無法想像. 包括, 外傷: 全身皆可能碰到的刀傷割傷鋸傷, 眼耳鼻口被溶劑染傷灼傷. 內傷: 各種過敏, 呼吸器官受損, 接觸性感染. 肺病是最常聽見的慢性病, 更可怕的是腦神經漸漸被侵襲.

避免藝術創作職業病, 現在的藝術家環保意識有驚人的躍進, 畫室裡只要是易燃或化學成份重的使用過材料, 皆有丟棄處理的特別方法, 決不是隨手往垃圾桶一丟了事. 與任何場合一樣 保持新鮮空氣流通是第一要件, 急救包和沖洗劑放在固定的地方應急, 必要時護目鏡, 過濾口罩和手套要戴上. 要盡量養成好習慣不偷懶, 有’毒’的媒介要收在固定的地方, 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創作, 我有老師和同學因為體質的關係, 只使用壓克力顏料和水彩, 捨棄油畫和版畫印刷. 購買材料時留意包裝上的資訊, 盡量避開污染環境和有害人體的材質, 以上這些都是應該遵守大原則.

但是有些小地方是屬無心之犯, 例如: 把畫筆筆桿咬在嘴上騰出手做別的事(我屬常犯), 拿筆桿攪拌紅茶咖啡, 拿刀片向裡切割東西, 手上沾上油料溶劑不立刻洗淨, 甚至圍裙從來不洗, 誤把洗筆水或油當咖啡紅茶喝. 最可怕易犯的意外是, 將化學媒介倒在自己的空容器內, 卻不標示清楚…匆促之間誤飲造成可怕的傷害.

想像以下這一幕: 有位專畫油畫的藝術家A先生, 下工前將所有的材料原地原樣的放著就像往常的每一天, 門一關走人. 第二天復工時, 端了杯咖啡進到畫室, 啜著咖啡望著昨天的成果, 心滿意足的叼了根煙點上了火. 此時, 只見一條火龍從遠處的瓶瓶罐罐間 迅速的朝他口中的那點星火撲飛而來. 這個可怕的結果可想而知, 而原因卻是出乎意料的, 那是無色無味的油氣漂浮在空中, 形成了最佳的引燃劑.

我自從聽了這位A先生的故事後, 再也不敢把混合劑攤在桌上不封口任它們放著許多天. 我自己雖然留意, 盡量保持創作環境的空氣暢通, 洗器具油畫筆時提醒自己戴上手套, 但創作時的一股勁也常讓我大意或怕麻煩. 加上不斷的洗手洗器具, 因此我的双手總是粗糙乾裂, 常年的發炎結痂, 我的双肩及背部, 總因背重物摩擦而發紅發癢. 瘀青時常在手腿四肢不經意間冒出來. 有時不知用了什麼, 會引起微微的氣喘和頭痛. 腰酸背痛更是不曾遠離. 從事藝術工作與其他行業無異, 有其工作環境症候群, 大概誰都無法避免其一二.

對來上課的學生TSA有相同的嚴格的要求. 我個人受學校的影響, 漸漸的避開有氣味的媒介, 決不碰有骷髏頭標誌的用品. 雖然我還是有點懷念那松節油才有的特殊味道. TSA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一定要聽過這個講座. 我第二年聽過之後, 頓然覺醒, 才知為什麼這安全講座同屬必要學分.

最後, 講個笑話: 在幾次聚會的場合裡, 與我不熟識的人會和我聊到創作之路的甘苦. 有人見到我青筋浮現皮膚粗糙的手, 吃驚的問: 妳從小做了什麼? 怎麼手像個做工的. 我眨眨眼平靜的說, 喔! 從小就得幫忙家裡做很多事啊! 譬如: 洗衣燒飯刷地板! 還有: 放牛! 朋友們更驚了, 直呼真的嗎? 然後語帶同情的說: 好辛苦喔! 難怪手那麼粗. 他們居然都相信了!

Picture
第二年再聽講座時,是在上了一整天的課之後.我坐在後排準備早走趕火車,講座開始一陣子,就見前面有人呵欠連連打起瞌睡,為了避免同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我拿出寫生本邊聽邊畫,.留下這個畫面.

Oct. 2009

Comments

有中生無, 無中生有 (抽象畫 / Abstraction)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By Linda Chen, Acrylic on watercolor paper, 24”X30”
市景,倒影,光線,浮動的空間,景伸的視覺,協調的色彩. 同學們有各種評論. 而我,只想暢快的表達我心中的影像. 這大概是上了二十四堂後,我最滿意的作品.

- - - - -

當年替這派畫風譯的名, 是絕妙. “抽象”- 將具象抽掉, 沒有實際物體形象. 很玄吧! 那成了什麼呢? 有位專業藝術家的解說是: “抽象畫,是畫家憑主觀與想像,不重視具體的物象,脫離再現的意圖所表現的一種畫法。其形象與自然形象完全不相似,有時帶有幾何形體或設計觀念”第三年, 我選擇了這堂有趣的課, 建立了一個不同的創造空間和思維方式.

對許多人來說, 認為靜物風景人像畫沒創意, 有太多傳統和技巧的包袱要背. 在許多層面上也是如此. 以一個新手, 我經過二十四堂課的練習之後, 從許多的掙扎裡, 終於學到, 了不起的抽象畫作來自於深厚的基礎繪畫根底. 沒有具象主題, 一幅抽象畫裡, 構圖的平衡, 視覺的景伸和顏色的協調成了必然的要素. 要創造出一幅令人駐足凝神觀賞的抽象畫是不容易達到的.

話說我的第一堂課, 令我難忘, 對著老師擺出來的一堆靜物, 我在空白的畫布前遲遲無法下筆. 以我畫畫的風格, 不畫眼前的東西, 那要畫什麼呢? 只看著有多年經驗的同學, 先速寫幾張不同的構圖直到滿意了才下筆, 兩小時後呈現在我眼前的, 是一幅似像又不像或與實景跟本無關的幾何圖形. 我很窘, 因為我的結果就是畫了眼前的靜物. 老師大概看不下去了, 拿起紙筆示範如何”打破”我的傳統繪畫”框架”, 好似你愛畫什麼就畫什麼. 突發意想更顯’創意, 彷彿將有形的物象變不見, 而在無形之間創新象, 這新象也可以是”心象”, 因為”象由心生”, 你看或想它是什麼, 它就可以是什麼!

Picture
Picture
這大概是我感到最輕鬆愉悅的一堂繪畫課, 沒有絕對的精準測量, 沒有許多美術創作的規範. 這堂課的老師教課輕鬆而充滿創意 “表現熱情, 給我動感”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 他時常拿著一杯咖啡遊走在畫架之間, 給學生們批評建議, 然而他也會誠實的說或許抽象畫不是屬於某些人. 每堂課老師會給一個主題外加一些實物或照片, 例如: 透明感和玻璃瓶, 律動感和腳踏車, 來啟發茫茫然無所從的學生, 思考成了創作抽象的必然前奏曲.

從學習抽象畫的過程裡, 我真實的體會出, 當抽象大師的不易. 畢卡索說他是小孩時就可以畫得比大人好, 但是他卻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想畫得跟小孩子一樣. 相對的, 欣賞抽象畫是須要練習的, 在美術館的許多參觀者, 看抽象畫是件無聊到頭痛的事. 上過課之後, 我知道如何看那以前許多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的畫, 現在參觀畫展比以前有趣多了.

這堂課開啟了我的抽象之旅. 抽象畫”解放”了我, 讓我放行而後有振翅飛翔的衝動. 我漸漸的悟出一點門道, 讓我從慣有的寫實畫風中剝離. 最有趣的發展在於, 當我再回到人物靜物寫生時, 筆觸也淨化而輕鬆起來. 我打算今年的課修完後, 回到抽象畫的課堂中繼續進修, 與掙扎!

Picture
就是這張畫在第一堂課讓我受困,現在看來不覺莞爾.難怪老師斟酌許久只擠出了一句話,顏色不錯!

中間的兩幅,一張主題是冰融春到,另一張我想不出確切的主旨,但是看來像光影與空間的追逐景色.

Oct. 2009

Comments

畫室中的模特兒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By Linda Chen / Charcoal, pastel on varied size papers
這幅名為Springtide的蝕刻版畫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混凝著纖維的米色和紙上停著一隻回眺的鳥,
畫室一般都是全裸寫生,考量到一般民情,所以我放上著衣的模特兒寫生作品. 這比起全裸素描要容易掌握得多, 但是如何掌握模特兒的氣質和全景氣氛則是另一挑戰. 這幾張作品是這一年我在Varley Art Gallery畫的, 實際作畫的時間大概是兩個半小時.

- - - - -

一提到模特兒, 一般人第一個印象大概都是高挑美麗帥氣挺拔, 在伸展台或雜誌上引人欣羨的青年男女. 這群模特兒完全不同於前者, 第一他們不管胖瘦高矮; 第二不管長像年紀. 他們沒有光環罩頂沒有超高收入. 他們就像周圍你我一樣平平凡凡, 他們的工作地點在各個畫室.他們是畫室中的模特兒!

模特兒們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對這份職業盡職所流露出的尊顏. 通常我極少與模特兒閒聊, 但在我心中訂下這文題之際, 我在凡有模特兒的課堂裡, 便利用休息時間請教他們問題: 身為畫室中模特兒, 什麼是他們覺得最挑戰的地方? 得到共通的答覆為: 長時間的工作 要如何保持最原有的姿態? 晚間工作, 如何保持清醒不打瞌睡? 如何保持身體筋骨的柔軟度, 避免職業傷害?

畫室中的模特兒是辛苦的, 尤其是人體寫生課的模特兒. 一般人尚且很難坦然面對鏡子中赤裸裸的自己, 他們卻要在一室”虎視眈眈”的眼睛下呈現完全的自己. 我們從一分鐘各樣的扭身彎腰速寫開始, 然後慢慢增加為三五分鐘而後十至十五分鐘和長時間. 有位資深的模特兒告訴我, 最挑戰的是中程姿勢, 因為通常難度高的姿勢只要一到三分鐘, 長時間的課程, 模特兒會找個舒服點或坐或站或躺, 中間可休息好幾次. 十分鐘的既要非尋常姿勢又沒中場休息,對模特兒和學生都是挑戰. 他們有各自的方法來保持靜與定, 想事情, 數數字, 哼歌, 偶爾與學生聊兩句. 真要打瞌睡就只好暫停休息. 在重要的肢體定點處老師會貼上膠帶做記號以回歸原位.

我們學校各年齡層的模特兒大至上有人像, 裸體, 著衣模特兒, 看上課性質和模特兒的工作焦點. 身材有成熟曼妙肌肉結實的, 有超過兩百磅的, 有瘦骨嶙峋的. 一般是面無表情的自然派, 也有表演各種表情的誇張派. 有經驗的模特兒能與觀眾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樑 挑戰畫者,也碰過第一次上場的, 生澀彆扭甚至於發抖. 而特殊的刺青與疤痕並不影響畫作, 雖然會令我多看一眼.

TSA模特兒中有些本身就充滿藝術氣質, 有畫家作家舞者, 也有家庭主婦和學生, 有專職有兼差. 當你看著他們寬衣後擺出姿勢, 不同的臉形和體形會激發作畫人的靈感. 是否會有情色的聯想呢? 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的答案是: 沒時間也沒心思. 因為教室裡的氣氛是專業的, 學生們只想把眼前所見透過手和腦, 表現出最好的結果. 而滿意的作品要求絕對的專注. 你只見光與影, 線條與結構. 眼前聚光燈下的人體是件高尚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品!

一般老師會盡量不重複安排模特兒, 讓學生每堂畫不同的面貌體型. 我個人認為, 女性因為軀線凹凸比男性軀體易掌握, 畫起來也比較有趣. 一個身材好又敬業的專業模特兒是很搶手的, 他們的檔期時常是排得滿滿. 有的模特兒喜歡與學生對話有互動, 有的安靜重隱私. 休息時間他們會披上袍子在一旁看書做伸展操. 學校的上課規則裡, 與模特兒的互動是絕對的尊重, 不允許言語和肢體的冒犯.

這幾年, 我畫過許許多多的模特兒, 彷彿用紙筆記錄了許多生命的外貌. 年輕緊繃的面貌與胴體是生命中美麗珍貴卻短暫的禮物; 中年的身軀經過人生戰場磨練, 皺紋爬上臉頰頸部身材逐漸鬆弛粗壯; 而偶爾當我正視著垂垂老矣的身軀, 內心不由泛起一絲淡淡傷感, 肉弛色衰見證生命流逝的無奈. 不同年齡層的模特兒能牽引出畫家筆下不同的情緒, 生命正茂令人激賞, 歲月刻痕令人感動. 模特兒的軀體在畫筆之下, 當下成永恆; 在畫筆之外, 繼續它的生命旅程!

Picture
模特兒的氣質與姿勢, 時常是我決定如何營造一張畫的氣氛的關鍵:
優雅陽剛憂鬱纖細粗壯, 甚至輕鬆愉悅或疲憊倦怠.
我希望畫一個模特兒與他隱藏在表像之下的人生.


Jul. 2009

Comments

記憶裡的空間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By Linda Chen / Acrylic Ink, conte on Mylar / 24”x36”
鳥瞰多倫多城和一個小房間, 或寬闊無邊或四壁緊迫, 努力挖掘回憶而經歷不同的感動. 這兩張畫用的是線條和抹塗, 終了手指頭竟起了小水泡.



繪畫課, 這位精力用不完的老師出了個題目: 記憶裡的空間, 這題目在去年的秋季班也挑戰過我, 相同的題目, 第二次我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

記憶裡的空間, 如影片倒帶般在我腦海裡閃現. 我曾居住過的地方, 曾旅遊過的景點, 平常生活中行經的路線, 不經意變成探險的據點, 靜止的某個時刻在某個凝滯的空間, 還是進行式的某個移動空間. 有幾個同學的腦海裡浮現的是, 鄉間渡假屋與小路, 動物與童年. 有人是早上擠地鐵的車廂情景, 有的是獨自駕船海濤綿延無邊的廣大. 這些記憶裡的空間在藝術手法的表現下, 呈現出憶者的情緒和感懷, 引起觀者的共鳴.

我第一次的作品是視覺帶動回憶. 在一次遠行歸途中, 飛機在多倫多晴空萬里的上空緩緩下降, 我從機窗遠眺. 這個我移居多年的城市在眼前展現, 藍天碧湖一望無垠 CN Tower像根銀針一樣, 立在一片碧濤和微縮模型大樓之間, 彷彿將波光繡在藍天上, 用樂高(Lego)築起多倫多. 這一脈遠景, 讓我想起許久以前一個航空公司的廣告詞: 胸懷千萬里, 心事細如絲. 做畫時, 我將多倫多放在一條絲巾上, 想將這一脈碧湖藍天樂高小城打包, 存放在我的心中. 其實多城並不大, 只有湖邊一小區聚集著數棟摩天大樓, 可愛的Rogers Center圓頂球場遠看像個雞蛋, 座落在高聳的CN塔旁, 更顯對比.

第二次碰到這個題材, 我的空間從遠而近由大而小, 我想試探自己深處的記憶, 一個我不願碰觸卻不時夢回的地方, 那是一個像修道院的小空間, 只容得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兩個抽屜的小書桌, 這是我的第一個房間, 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裡, 擁有個人空間是多麼大的奢想, 直到大我十二歲的姑姑出國唸書, 我才盼到這個位於二樓尾端小廚房改成的房間.

我一寸寸的從模糊的印象裡拼湊房間的原貌, 白牆白頂和磨石地, 一扇門一扇窗和一個三層小壁櫃. 白天有著窗外來的天光, 雖然景致乏善可陳, 都是別人家堆著雜物的鐵窗後陽台, 但一隅的藍天白雲就足予我幻化成一紙風箏遨翔而去的空間. 晚上就著天花板上一個昏黃燈泡和桌上小台燈築起我的小天地. 書, 成為陪伴我渡過青澀苦悶歲月的忠實朋友. 三朵白玫瑰無比的特殊, 我第一次為我的斗室因為花朵的綻放而感動. 一個不知何處要來的Hennessy 酒盒裡被我存放了一大疊印著智慧箴言書籤, 之後的三十年, 我搬了數次家, 漂洋過海, 只有這紙盒子始終立在我的書架上. 而我的房屋因為與一個儲藏室相鄰, 蜈蚣蟑螂蜘蛛常來造訪我的小世界. 直到多年後, 這景象仍偶爾會來夢中與我相會, 大概當年的我很被這些不速之客困擾.

而丑角在房屋頂端拋出一顆顆珍珠, 落下, 串聯成項鍊; 鬆脫, 朝著觀者滾滾而來! 造成不同的空間感. 你問我丑角與珍珠代表什麼呢? 人生旅程中,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像個嘻皮笑臉的丑角, 不斷的拋出一個又一個的題目, 讓我們措手不及的接個不停. 他可不管接的人是否應付得了, 那是我們的事. 不是嗎?

記憶裡的空間存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它可能隱沒在某個黑暗的角落, 被遺忘被塵封. 它也許經常迴盪在我們的腦海, 帶來愉悅讓人緬懷. 空間中曾發生過的故事, 空間裡錯位的擺設,空間中飄浮的夢想, 空間內反彈的人聲話語, 空間上方陽光照著細塵, 空間鎖住了某個年代的我們. 而我們拿鑰匙打開記憶裡的空間, 於是我們回到從前, 靜靜的走過空間裡的每個角落, 悄悄的觀望另一個平面, 我們伸手想觸摸記憶中的一切, 而一切卻從現在的空間中消逝.

記憶裡的空間, 是人生一瞬, 是滄海桑田, 也是永恆不滅!

Picture
Picture
部份放大圖, 圖中氣氛有人極喜歡, 也有人覺得奇異. 那是少年與中年的我,

共同探索了生命中一段歲月, 在一個塵封的記憶裡的空間!

June 2009

Comments

方桌會議 (藝術史 / Art History)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Cindy in Red" by Linda Chen / Acrylic on Raw Canvas / 28”x37” ”
我剪下一大塊畫布做畫, 模擬加拿大畫家的畫風, 將人物和背景抽象化, 用鮮艷的原色襯托紅衣少女的熱情活力. 還記得我將布抖開時, 班上同學吃驚的表情!



四月初, 當我做完最後一個現代藝術史報告時, 真想跑到走廊上大聲歡呼: 我…終於上完了三門必修藝術史(西洋藝術史, 加拿大藝術史及現代藝術史). 我可以暫時脫離上課討論的方桌會議了. 確實, 繪畫創作的課堂與作業有極大的自我, 回到必修的藝術史課程, 閱讀查資料上台報告寫感想, 這是一個不同的學習空間. 上課時大家併肩圍坐在桌邊, 面對面的交談討論. 這種開會型態的上課方式, 讓人無所遁形. 我稱之為方桌會議時間!

第一年我因為要適應環境, 沒有選藝術史. 第二年我一口氣選了兩門, 西洋及加拿大藝術史, 讀了一堆”記了又忘”的名字. 第三年, 我提起勇氣去上現代藝術史, 雖然與我的年代相近, 但涉獵範疇廣泛, 非常的挑戰.

西洋藝術史( Art History 1) 雖然包含年代久遠, 但不陌生. 談的內容或畫家我以前在蔣勳老師的西洋美術史上聽過幾講, 自己也因興趣讀過許多書. 話說回來, 那時唸的都是中文. 困擾出現了: 例如: ‘哥雅’(Goya)’高第’(Gaudi)’高更’(Gauguin) 的原發音是什麼?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的’聖母泣子像’(Pieta)英文怎麼說? 當我想講’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拾穗’(Gleaners)時, 英文就卡在喉頭吐不出來. 有幾回是吐出來了, 但發音不對, 全班一頭霧水開始大猜謎. 真是雞同鴨講!

加拿大藝術史(Canadian Art History)年代雖短暫, 除了最有名的七人畫會外(the Group of Seven), 我所知不多. 只能靠上課得到的知識多用功. 這門課因為講到多倫多的藝術發展路線, 我們參觀了許多的美術館資料館, 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幾個月內摸熟了King St. 和Queen St.周邊的美術館和路上的咖啡館. 我終於有點感覺, 我是個生活在多倫多的藝術學院學生.

這三門課, 最挑戰的是現代藝術史(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Art), 也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一門. 除了繪畫雕塑, 人體藝術, 大地藝術, 政治藝術, 甚至塗鴉藝術 (graffiti) 都在現代史中寫下一頁. 現代藝術最大的轉變是藝術形式流通全球化, 歐美亞印文化交流密切. 任何型態皆可成為藝術, 也因此引發許多辯論, 藝術可美可醜, 藝術也無所謂美醜, 藝術可以只為藝術, 那麼藝術是否有疆界, 有基本定義呢? 現代藝術的大眾化, 將理念帶入社區和公共建設, 走出美術館溶入生活, 這是現代藝術最讓人興奮之處.

這眾多藝術主題裡, 我最喜歡的是大地藝術(Land Art). 我作業之一是, 在蓋滿白雪的後院用松枝排出一個直徑兩公尺的綠色雪花. 在接下來的幾星期裡因光線和氣溫的變化造成不同的效果, 我不停的照像, 然後從上百張照片中, 選輯配上西班牙吉他音樂, 製造成三分鐘的power point. 大地藝術用藝術概念融入自然, 有的藝術家取材於自然, 還之於自然, 這是它最迷人之處.

在我上藝術史之前最聰明的投資就是買了一台電子辭典, 因為我花在閱讀查字典的時間是別人的三倍. 上課一開始, 老師有時會問, 都讀了嗎? 同學的講義上只畫著重點提示, 我的是形形色色密密麻麻交叉在重點和生字上. 有時他們只需在上課前速讀一遍, 然後就侃侃而談, 我只能望文興歎. 有的文章艱澀難懂, 有感的同學會對我說: Linda, 我都要查字典, 真不知妳怎麼做到的. 我不否認的說, 許多地方我是真看不懂. 有的文章用辭華麗造句冗長, 花上許多時間閱讀卻得到一頭困惑.

藝術史的作業也不同於其他課, 學生可以在一個範圍內自己選擇表達形式, 可以畫, 雕塑, 攝影, 表演, 非常的有彈性. 老師是否準備足夠的教學資訊, 班上組合成員營造的氣氛, 讓一堂平淡的課變得活潑. 當然, 偶而同學之間會有激烈的討論或無聊的話題. 冬天時外面天寒地凍, 大家坐進教室, 燈一關幻燈片一打, 老師的講解不論多精彩都讓人眼皮沉重, 一到休息時間大家都趕緊走動提神或去買咖啡.

上這三門課我總是緊張的. 這樣的方桌會議, 西式教育讓學生踴躍發言, 同學你一言我一句的討論對文章及藝術風格的看法, 我若想表達什麼, 就要像過旋轉門一樣, 找到機會就切進去. 否則只能在門外觀望不得其門而入. 最讓我不自在之處在於, 班上熱切討論的話題是我完全沒概念的範圍. 身為第一代移民, 文化的隔閤就在此顯現, 在方桌一角的我, 頓時成了水缸裡的金魚, 裡外互看都是張嘴吐氣, 活在不同的空間裡.

有同學還沒上過現代藝術史課, 覺得好像很難. 我總是打氣的說, 是不容易, 但若我都能生存, 他們一定也能. 在未來歲月裡, 我會回味起坐在TSA的教室裡, 面前擺著講義, 筆記, 電子辭典和咖啡的景致. 景致的延伸有我發顫的聲音, 有我困惑的表情, 有我時而沮喪時而平靜的情緒. 終結我為自己的表現感到欣慰的, 我面對了自己的情怯窘困, 肯定自己的努力表現. 在方桌會議上, 我也可以像個勇敢的武士, 自信的表達我的意見, 也或許, 我真該跑到走廊上大聲歡呼!

Picture
"Green Snowflake" by Linda Chen / images combined by Photoshop
數小時的戶外勞動, 幾星期的觀察, 不同的天氣, 上百張的照片, 綠色的雪花刻在白雪大地上. 我先在厚雪上挖出雪花形狀, 然後放上綠葉和松枝, 有陽光的日子雪花顯得更深刻. 雪溶了, 雪又下來了. 天暖了我挪走松枝, 最後兩張是雪溶了露出綠草地. 我叫它”綠色雪花”.

Apr. 2009

Comments

幸運的我! (壓克力畫課 / Fundamental Acrylics)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Eighteen" by Linda Chen / Acrylic on Hard Woodboard / 20”x16”
十八歲的生命如花朵的綻放,翠綠桃紅和金黃編織的氣氛, 渲染在青春的臉龐上.
壓克力畫在木板上, 形成一種透明感, 讓十八歲的生命清逸飛揚!

- - - - -

第二年, 我又報名上那曾”敲了我腦袋一棒”的女老師的壓克力畫課. 這回竟有幾分親切感. 她教學的方式相去不遠, 照每星期的進度示範和介紹不同的材料和畫法, 然後規定(或鼓勵)學生們找專題做一系列的作業. 這學期在她面前, 我把”不認同”的表情收斂了幾分.

秋季班我的自訂主題是”手”, 各樣的手. 畫布大致是一樣的尺寸, 混用各種的調合劑, 造成濕厚,透明,亮光或乾筆效果. 冬季班我的主題是”花與圖案”, 我趨向大尺寸的畫布, 並用不同的材質做畫面, 如紙,布,玻璃板.

在秋季班, 十多頁調色作業是必交功課, 我在第一年的水彩課已經做過一次, 雖然是很好的練習, 但頗為枯燥. 第二年在壓克力畫課又來一次, 我對著酷老師說: 我真是幸運啊! 口氣帶著幽默揶揄. 她笑著回應我: 是的, Linda, 幸運的妳!

Picture
之前我不曾花心思在壓克力畫上, 但是壓克力這幾年來地位大大的提升. 我周圍使用壓克力的人幾乎是超越了用油料(oil)的人. 混合媒介(mixed media)的盛行, 更加強了壓克力多元化用途的優勢. 壓克力基本上是人造合成樹脂(synthetic resin)與顏料混凝而成, 它極富多樣性用途, 可以從罐子或軟管中取出直接使用. 比起油料它快乾易清理, 但它又像水彩是水溶性顏料. 簡單的說, 它有油料和水彩可達到的效果卻又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 以經濟效應來說, 加上周邊用品, 它比水彩價格高, 但比油畫低許多.
Picture
有人使用壓克力是因為喜歡它的多樣化, 有人是因為環保, 有人卻是因為對油料及松節油(turpentine)或其他調節油過敏得厲害. 這個1950年才開始被藝術家接納的畫料, 可以運用在任何材質上, 紙, 壁紙, 畫布, 布料, 木板, 玻璃, 塑膠板. 除此之外, 加上許許多多的混合材料, 壓克力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乾與濕, 厚與薄, 立體與透明, 各種粗糙的表面, 加上乾得快, 對喜歡突破傳統藝術創作的人來說, 壓克力簡直是太神奇了!

我真正喜歡上壓克力, 是開始畫抽象畫, 上課時, 只要清水和幾枝大刷子和水彩紙, 就可以盡情創作, 方便極了. 壓克力和油料只要施用得當, 兩者可以混合使用, 基本上像水和油之間的關係一樣, 壓克力在底, 油料在上層! 而抽象畫的老師則建議學生上這堂壓克力入門課!

我們班同學的畫, 許多極有創意. 例如用各種壁紙和畫布當底, 上面畫一隻顏色與背景相襯的甲蟲, 只有”驚豔”兩字可形容. 有人畫許多不同的穀倉照片, 粗獷破舊古樸或溫馨, 端看顏色和材料的使用. 還有畫穿著五十年代流行的衣物的女人, 顏色單一鮮艷, 帶著懷舊與嬉皮. 我有時無法想像, 同是一班的學生, 腦袋裡想畫的東西竟是如此南轅北轍. 大家互相刺激開闊視野.

同學們問我, 對油畫及壓克力的感覺. 我想所有的特質比較. 我不能否認壓克力的優勢. 壓克力給我的感覺像青春正茂充滿陽光的年輕人, 但油畫沉穩有風情, 當我拿著畫筆將厚厚的油料塗在畫布上, 那種厚實與油光甚至於味道, 如黑夜中月光的幽謐迤邐, 悄然的走入我的心, 緩緩深深靜靜的, 駐足在一個角落不曾離去, 我是鍾情油畫的!

未來, 或許我創作的類型漸漸轉向, 使用壓克力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像我許多的同學一樣. 更因壓克力的環保, 經濟, 與多元. 它的地位在二十一世紀的藝術界, 極有可能會與稱霸數百年的油料並駕齊驅, 成為新世紀藝術家的寵兒.

Picture
這四幅擷取的畫面包括了, 縷空銀色紗布, 凸面格子厚紙, 粗沙的表面和透明的塑膠玻璃. 壓克力掺合不同的溶劑, 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讓人歡喜!

Apr. 2009

Comments

你”數位”了沒? (電腦繪圖課 / Photoshop)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By Linda Chen / image created using Photoshop

我用Photoshop 軟體將一張牡丹花照片轉變成不同的色調, 然後合併九個影像成為一張彩色繽紛的普普藝術風(Pop Art)作品, 過程中充滿對顏色搭配效果的驚喜. 這是我的藝術史作業之一.

- - - - -

第二年, 當我報名上”電腦繪圖及影像處理軟體”(Adobe Photoshop 1)時, 心裡有點不以為然, 為什麼藝術學院要求數位學分(Digital) 為必修之一? 我又不用電腦從事藝術創作, 對我而言真是費時費錢又費神. 尤其這課在星期一早上, 想到零下二十度的冬天, 就提不起勁. 但是遲早要修這門課, 晚修不如早修, 因此每星期一早上九點我準時到TSA的電腦教室報到.

有許多與我年紀相仿的朋友跟電腦保持安全距離, 電腦不是我們年輕時的產物, 頂多是用電子郵件或聊天室(MSN Chat). 我因為有用電腦記錄思緒心得的習慣, 常用文字處理檔案軟體(Microsoft Words), 但是對 Adobe Photoshop 是陌生的. TSA的電腦教學是小班制, 學生各使用一台蘋果電腦, 老師坐在最後一排, 將他的教學螢幕放大投影在教室前端的白牆上.

前兩堂課當我坐進教室裡, 對著蘋果電腦上的指令, 遲疑不敢按鍵盤. 深怕把公物弄壞了. 班上的名額限制是十個, 我們耐心與幽默兼具的男老師忙得團團轉, 游走在座位之間. 對我來說, 上課時最慌張的情況是老師已往前講了三個步驟, 我還在原地打轉. 只能求助於老師或鄰座同學. 老師極盡耐心個別指點直到你弄清楚為止. 家裡沒這軟體的人, 回家沒得練習, 學新的忘舊的, 令人沮喪茫然無頭緒, 連問題在哪裡都不知道. 我不得不相信, 連學電子產物都有”天賦說”! 我應該是屬於資質平平者. 初學的東西我若沒對著筆記一一練習, 也是摸不著邊際. 只有在課堂外常練習活用, 才能達到最佳的成效. 師傅領進門, 修行看個人. 是修這門課的座右銘.

電腦軟體的應用, 許多人是玩出來的, 也有人說這軟體自己學就可以, 好像說得沒錯. 但是穩紮穩打的上課, 和同學共同討論問題, 讓學習有一定的步調和趣味. 我們每星期有練習作業, 從簡易的修正照片開始, 再到合併數張照片, 放上字體和製造特殊效果, 然後花樣越來越多. 同學們程度相對拉開, 有人可以做很繁複的作業, 有人還一直在基本功能上打轉.

Picture
我很幸運, 因為自己電腦裡有Photoshop軟體, 回家復習, 把各種照片拿來當實驗品. 秋季班時還不斷的在摸索基礎, 到了冬季班時, 因為對軟體不陌生了, 開始許多的探險和創意. 有成就感的地方始於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例如: 合併剪輯做專題或整理我的作品 和別科的作業. 另一方面, 也因為這們知識, 我在其他課程裡, 多了許多選擇作業的方法. 我想我第一年的課程裡, 若我懂 Photoshop, 許多時候是可以輕鬆一點的.

現實生活裡, Photoshop 成了我最大的助手. 包括做其他科作業, 整理數位相片, 然後開始寫文章畫插圖, 從這裡我又跨出另一個領域, 換了一個更合適的電郵址, 開始用升級版的文字處理Words, 讓自己的文與圖呈現出更好的品質. 這些後續的聯結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學校要求學生這個必修學分, 想來是有他們的道理. 春天到臨之際, 我不僅上完一個必修學分, 這門課讓我重新熟悉二十一世紀最先進的工具-電腦, 無意間也讓我和唸大學的女兒間搭起另一座橋樑. 我常常和她們討論使用Photoshop遇到的問題.

與朋友們提及這個歷程, 我們共同的結論是, 當有新的學習機會來時, 想一想, 或許給自己一個機會, 開一扇新的窗口, 踏出一條我們初始想不到的路. 朝向探險之路走去, 或許會有一個不同景觀的人生. 我的”數位”生涯不就是如此嗎?

Picture
現學現賣! 我將自己在2007年的部份畫作製作成三張類似的集景.
要感謝TSA這個必修的數位學分!


Apr. 2009

Comments

台上台下, 理性感性 (Critique Time)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By Linda Chen / photos on Mylar / 24”x36”
這是我的現代藝術史作業, 一張自製放大的Mylar(聚酯薄膜)膠卷上, 貼上自拍的各型的我原來的我戴假髮的我陌生的我, 膠卷的背面是一個DNA黏土人投影在如磚牆的剪輯照片上. “Linda想表達什麼呢?” 你能從這樣一個作品中努力的讀出什麼, 然後說出什麼嗎? 只有你的真實想法, 沒有對或錯!



你永遠都不知道每幅作品, 每尊雕塑的背後, 隱藏多少的故事. 創作可能華麗複雜畫技成熟, 可能簡單精易, 甚至平淡無奇. 但是創作者也是說故事的人, 當他們委委道來創作的動機, 背景故事和掙扎過程, 擺在你眼前的作品便活生生走進你的腦海, 平面作品變成動畫, 3D作品起身表演, 令人發笑動容令人垂淚悲傷, 你融入了作品成為它的一部份.

創作講評時間(CRITIQUE) 依照課程的計劃, 分週或一學期, 大家把家庭作業張貼牆上或擺在桌面, 逐一的每人正式或輕鬆的講出他的創作動機, 他想表達的主題, 用的材料手法 ,碰到的瓶頸和如何完成. 這是在台上, 接下來老師會說出他們的看法, 鼓勵讚美建議批評兼有, 再來是台下學生觀眾的發言, 述說對台上作品的觀感.

這是在TSA上課讓我轉變最大的一環, 也是最緊張的學習經過. 我的緊張來自於東西方教育方式的迴異, 自身語言能力的不足. 而後我逐漸發現我並不孤單, 許多當地人縱然沒有語言障礙, 講起話時仍聲音微顫. 有人告訴我 “我緊張得要命, 双手發冷呢!” 看來, 我除了表達能力無法像當地人一樣精確常常辭窮外, 心態並無太大不同. 同學中有人說起話來清楚有條理, 有人七轉八彎沒有重點, 偶爾會出現很愛說的, 或很沉悶的, 還有一興奮話中夾 @#%& 字的. 總之, 大千世界, 形形色色.

學藝術, 許多時候是靠感覺, 但當”為什麼”三個字出現的時候, 就要有建設性的觀點. 感覺是要能被分解並剖析, 不是只有情緒的因素, 要理性與感性兼容. 所以不論你在台上或台下, 想說或被問到: 你為何喜歡或不喜歡某幅畫某張照片時, 你可以依照顏色構圖內容技巧感覺來分析敘述你的”為什麼”.

年輕人的東西充滿朝氣與創新, 生活才要開始展現在他們面前; 中年人的作品相較深沉些, 總是充滿歷練. 移民背景同學的作品, 一般都顯示出文化上的特色. 我聽過最難忘的是: 一個伊朗女同學講她的文化背景如何啟發她的創作, 但同胞們卻勸她少做這類作品, 以免帶來困擾. 另一個是, 坐輪椅的同學, 她雖然可以用柺杖站起來 但是在生活中遇見的挫折, 形成她的創作的動機, 聽了讓人動容. 有一回是, 一位女同學說到她終於在第二次婚姻找到她的真愛, 但是沒幾年先生因故過世, 頓時她的立體混媒作品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有了生命. 還有同學把大地藝術(Earth Art/Land Art)作品, 在她積雪深厚的後院用冰柱做出的景觀, 在兩星期中照相紀錄, 做成簡報圖形檔案(Powerpoint)加上音樂, 將這獻給她三十多年卻突然過世的鄰居 .非常的感人!

話說回來, 我這三年來在 TSA上課最大的感觸和沮喪, 莫過於語表能力的有限, 常有做十分只會講七分的感慨. 還有當別人反問我問題時, 我有時無法正確的抓住他們要問的問題, 答非所問的情況是存在的, 有時令我感到尷尬. 因為缺乏自信而產生膽怯, 情緒像小學生一般, 敏感而脆弱. 表達能力的訓練, 我們(至少是臺灣)遠不如西方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 西方教育鼓勵人們對事對物的主觀看法, 用個人的語言自信自在的說出來! 而且老師強調, 不論對自己或別人作品的評論, 沒有對與錯, 只有學習和參與的經驗.

這種評論時間通常用上一堂課的時間, 一般人都能接受. 可是有些同學說太冗長, 有些覺得不夠, 我不介意,, 因為我向來對別人的作品都很有興趣 好像聽故事一般. 第三年的講評時間, 我已經比較習慣了, 能夠在心裡打個譜就開講, 心跳不會剎那間從七十加速到九十幾, 但是還是常喉頭發緊.

我以為我極少將私人故事攝入作品裡, 但老師同學卻告訴我, 從我的作品中常讀出我的生活背景, 東方文化浮現在作風上, 滿腹心思隱藏在紙筆中. 我以為很了解自己, 其實常看不見別人對我認知的那部份, 在台下是條變色龍, 上了台就成了透明的.

我漸漸學會, 大方接受正反批評與勇敢發言的必要. 台上台下的磨練, 理性感性的思考, 這也算是我在TSA藝術技能與知識外, 最大的收穫. 評論時間(critique)就如我們的縮影人生, 充滿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我們用理性看世道, 用感性看人道, 台上做個好演員, 台下做個好觀眾!

Picture
Picture
作品的另一面用我捏烤的DNA人(H:21cm)投影在Mylar上,然後畫成一個景像,作業過程是複雜耗時的. 我想表達的是基本上人們很難改變先天的我,因為DNA已決定了一切.透過各個造型的我,好像看著另外幾個長得神似的人,讓我感到很奇異. 而真正的我在哪兒呢? 形體與自我(Body and Identity)是個有趣的探討….再者, 我發現戴假髮挺有趣的!

Mar. 2009

Comments
<<Previou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