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March 24th, 2019

24/3/2019

Comments

 
​畫說人生 – 75
 
哈比屋之畫 – By Linda Chen
 
年少時, 當菲莉跟著她的教授父親聽魏龍豪,吳兆南說相聲時,  我是陪著阿嬤看楊麗花歌仔戲和史豔文布袋戲.  她是完全的外省第二代, 我是道地的艋舺小孩. 我們十八歲時相逢於東吳大學,  除了少數共同必修學分的班之外, 我很多時間都在運動場上, 而菲莉是連太陽都不常曬到的”讀書蟲”.  畢業三十多年, 我們毫無對方音訊, 直到臉書將我們串起, 才知原來我們都生活在北美. 此時的她已是南卡大學的副教授了. 三年前, 當我在多倫多城中的飯店大廳見到她時,  完全不同於大學時期, 那個我眼中講話打結, 帶點神經質的白白胖胖的女孩. 眼前我擁抱的是一位瘦高短髮,且自信愉快的中年博士.  改變如此之大, 但我們一眼就認出對方. 她的白人先生 P, 是位身材傾長溫文儒雅的軟體工程師. 兩人相識許多年, 在年近五十時才決定共結連理,  組成兩人家庭.  當天我們兩對夫妻在尼加拉瓜瀑布共渡了很愉快的一天.  我們當天聊了許多, 才漸漸的再度熟稔,  三十多年的歲月淬鍊我們, 脫去了青澀 換上了成熟.  時間巧合,他們也去了多倫多大學看了當時我正在展出的群展.  之後, 我們在臉書上互相知道對方的動向. 在這之前, 她可能對我了解甚少, 更徨論我對藝術的喜愛了.
 
今年初, 這對夫妻與我聯繫  希望我能為他們全新共有的第一間屋子, 增添一點藝術氣息. 有意思的事於是展開.  菲莉送來了許多照片, 包括我要求的, 屋子的空間, 裝潢, 擺設, 與對他們兩最重要的物件. 於是我收到了, 從一進門到客廳的室內照, 對菲莉最重要的觀音立像, 琥珀唸珠, 大悲咒水晶雕刻. 她先生自己手做的音響聲效器材. 客廳的盡頭是一面牆與電視, 他們希望畫能掛在電視機上面的空處.  從來往的對話之中, 我很清楚的知道, 許久以前有位高僧指點菲莉,  觀音是她的守護神, 而P一心追求”完美的音樂聲音”.  他們同樣是 Lord of the Rings 魔戒迷, 所以自稱這房子為Hobbit House哈比屋!   我覺得這名字真是可愛極了!
 
歷經兩個月, 我在畫布前思索進行, 塗改, 猶豫, 再塗改, 停工, 再思量. 這是一個全新的經驗與學習 ,這對中西合璧的夫妻, 各有所好. 他們參與了前半部的過程, 但給予我的創作完全信任.  而我因為參考資料的不斷加入, 想表現的細節太多, 經過很多的掙扎, 甚至於混淆而停滯不前.  這時正好因為邀展”花的面像”臨時出現, 讓我對哈比屋畫暫時的抽身, 冷靜, 再思索. 我重新讀過所有的資料與對話, 再看著第一張的練習小畫, 於是, 在最後階段, 捨棄掉畫布上不必要的東西, 簡化回歸到原有的概念, 而逐漸展現出我心中想呈現的面貌, 一個與空間融合, 充滿律動與和諧的畫面.
 
我把自己擺立於這個空間,   想像著從玄關一路走進來, 經過廚房餐廳 ,來到客廳, 在這空間裡有觀音的祝福, 有音樂的飄揚. 我延用觀音的裙擺, 蓮花的清香, 淨瓶中的甘露水, 音符的律動 和窗外的南卡綠意,  用幾何圖形將一切化做微粒, 在這個哈比屋中, 和諧流動, 如無垠的星辰, 如光影下的微塵, 形成一的看似混沌初開卻自有歸屬的小宇宙. 而宇宙的核心, 就如菲莉跟我述說的, 是簡單真實, 平靜祥和. 真正的快樂存在一己之心. 我畫上一百零八顆琥珀色唸珠, 橫越兩幅畫, 最後讓唸珠隱約穿梭於畫面之間, 更顯其意境. 曾經的捨棄塗抹, 層層疊疊之下, 都有著不同的細節, 或許是廚房的爐台, 客廳的台燈 ,木雕與化石, 而留下厚度與筆觸.  原本在練習小畫上呈現的抽象實景, 在雙聯畫上皆一一隱去, 相似之處, 只留下 右下角的半圓形哈比屋入口.  並在她的特別提醒下簽上中英文名字.
 
當我整理畫面的最後幾日, 遠遠的望著這雙聯畫, 心中原本的忐忑被篤定所取代.  我知道菲莉會喜歡原畫, 更甚於照片上所見. 三幅畫包得密密實實, 從多倫多運出, 經過兩星期, 在期盼中安全的抵達它們的目的地, 南卡州Mr. and Mrs. K的哈比小屋.  菲莉小心翼翼的拆封, 送了像片來,  畫躺在他們的藍綠色沙發上, 顯然是很舒服安心的. 畫上的顏色, 配合著哈比屋裡與外,  是以藍色的深闊與綠色的生趣為主, 琥珀色的唸珠和粉紅色的門窗,為畫面添加溫暖樂趣 一派祥和, 遠觀如一幅浩瀚星辰的天像圖.  哈比屋的男女主人知道為什麼 我為畫取英文名”Cosmos 而中文就為”星宇. 方寸” , 因為宇宙星辰之大其實就存在我們的方寸之心!
 
這件事似乎塵埃落定,  但共同參與的過程中, 讓我們的交流遠達許多以前不曾有的話題. 我們談到家庭, 音樂, 藝術 ,文學, 宗教. 雙十年華時的我們是如此的遙遠不同, 如今年過半百, 因緣際會, 透過藝術(外加現代科技的方便 ) 而能聊的如此廣深. 我說中年人生要的是這樣的朋友,  菲莉說這種緣份永不嫌遲,  而我當然是贊成的! (2019.3.23寫於菲莉收到”Cosmos”之後)
Picture
Comments

March 12th, 2019

12/3/2019

Comments

 
畫說人生 – 74
 
私訊裡Chi說: 好友不宜相逼. 2019開年, 就在她一點靈光點子之下, 促成了一個商場退租的閒置空間, 變身為一個充滿藝術的小世界.  而我的二月, 就風風火火的被逼出一個畫展.  這個空間, 在電訊公司搬走之後做了一陣子展示場.  當我去估量空間大小時, 心裡有點沒準頭. 因為牆上掛滿東西, 小坑小洞不少. 還有一張從頂到地的大布報要傷腦筋! 但牆的寬與高足夠, 適合掛上幾張大畫, 燈光也挺好. 就見招拆招, 走一步算一步. 思索要如何進行才能不負朋友的”相逼迫”, 充分利用這個兩面是玻璃走道的空間.  佈展之日, 讓幫忙的團隊忙乎了幾個小時, 雜物桌椅清空之後的寬敞空間, 讓日後來訪與路過的人驚訝讚賞. …..許多考量因素互相搭配, 我把許多年來自己喜歡還保留的畫, 呈現給朋友, 做成一系列的介紹. 而有以下的說明…..
 
"花的面像"創作自述 - Linda Chen 陳岳琳
 
對花的喜好,多年來因畫花而產生對生命更深層的體認。如同英文展名Ikebana "花道"中的精神,在嚴謹的插花藝術裡,花不只是花,更是感受自然生命變化的生活學習方式。"花的面像"展出了我在加拿大接觸油畫與壓克力顏料以來,將近20年,有關花的創作。舊作新作,大畫小畫,畫布上的花,各展姿顏,從早期的寫實之後,逐步展開多貌的探索之路,而演繹出寫意與抽像,花在我的畫筆之下不再只是盛開,而有了"半生花開,半世花落"的榮枯意念, 我的花除了有不同技巧的畫法,也更富於表達花與生命的面像。多年來遊藝於花草畫中,似乎也表現了我這許多年來對人生的態度轉變與期許。知道了"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唐,龍牙禪師) ....  於是,將此展名為"花的面像". ..... 
 
 從策劃到展覽期間, 感人的事有許多: 波士頓的朋友C給了英文名”Ikebana”(花道,) 間接促成了花道專家廖老師的情義相挺,  撐著拐杖, 捧著花材花器, 佈置會場. 並一直交待: 畫是主角花是陪襯 (結果是進來問插花課與花器的人很多) 也沒想到團隊的年輕人們, 把展覽的海報專訪攝影做得如何此專業,  把畫展畫家包裝升等, 立刻讓本人”自我感覺”良好.  畫展期間 許多路過的陌生人, 或大方走入,或聞訊而來, 或探頭探腦. 聽到了許多人曾有過的夢想, 生命中還存在的一絲渴望, 懸念在筆端下創作的快樂. 他們與我閒談之間,  或許須要的是一點認同與鼓勵. 有位說英語的女士與我討論訂價問題, 講到我耳根發熱.  也有人直爽的嚷著: 您可不可以給個折扣啊! 熟識的朋友們在天寒地凍的二月, 捧著咖啡奶茶, 分頭來探班聊天. 這個空間, 已經成為一個美感與友情的交匯處.
 
展期最後一天四十分鐘分享會上最後,  我分別感謝了: 支持我的先生, “相逼”的Chi夫妻, 專業的團隊和帶來溫暖的朋友們. 並希望能拋磚引玉, 鼓勵台灣朋友們能在此展現自己的專業手藝, 我樂意來幫展出的朋友佈置展場, 讓美的訊息繼續傳播出去. 問過來訪的阿雪妹妹: 下一個就是妳囉!  猶記得當時回Chi說 “有些時候就要相逼迫才會進步” 不是嗎? 瞧瞧之前的喬治和現在的阿雪, 不就都精彩上場了嗎?  (2019.3.12 於畫展”花的面像”2.14-2.23結束後)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