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January 31st, 2018

31/1/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56
 
這兩幅繼百畫展後三天內完成的小畫(9x12吋), 擺在展示空間透明玻璃前, 盛開的花兒們彷若向佇足觀賞的人招手微笑. 朋友A發來私訊說她看了不自覺地感動和眼眶泛紅. 畫面裡的杜鵑和銀壺是真正的主角卻不是我生活中的實物, 只有那黑得發亮的瓷碗是我的. 三天前我毫無頭緒要如何著手這兩幅朋友B所託的畫. 目標是若一切順利滿意, 將送給一對非常特別的夫妻. 朋友B說我完全信任妳的抉擇.   啊! 問題來了, 素未謀面, 不知好惡, 時間緊湊. 還真有些傷腦筋! 在這麼有限的畫板上, 我要如何同時表達出這對夫與妻的特別呢? 當天觀賞了一場記錄片, 谷歌了許多照片, 左思右想, 漸漸的腦中才浮出清晰的概念與模糊的影像. 兩個小時的”十年記錄”片中. 這對夫妻在先生栽植的杜鵑花叢前有一段短短的對話. 大意是 :夫說這紅色的杜鵑真美, 該用太太的名字命名. 妻笑著說: 是很美但她覺得清雅的白花更適合她. 背景中屋裡屋外 盡是大自然的樸質與生趣.  這對夫與妻, 在大格局的創作忙碌生活步調裡, 用最平凡的互動, 綿綿的穿針引線, 織出一種你我身邊就見得到的老夫老妻溫馨情節. 坐在畫架前開始下筆, 用網路上查得到的關於這位先生設計的壺與新種杜鵑花做為元素,  再把我對他們倆的感覺與對話畫進去, 就這樣連續三個大清早五點開始工作. 這對不凡的夫妻是在最傳統的文化元素中大膽創新, 用最無華的手法來展現基底的人本精神. 我也順勢而為, 在我一貫畫花草的步調裡添加想像與創意, 就借點馬蒂斯野獸派的現代感, 處理有限資料的花與壺之外的背景, 移花接木混淆視覺, 直到自己看了也覺趣意橫生才停筆. 照了像處理了表面 ,在畫板背面簽名寫字,送去會場.  回話問朋友A 要不要猜猜這兩幅畫名? A說 一幅是”麗珍的花”, 一幅是團長的茶壺與白花 ? 我回: 紅花那幅是”款款”; 白花與壺是”情深.”  “款款”是忠誠的緩緩的和樂的; “情深”…. 就不用我多說什麼了! (2018.1.31於林麗珍老師陳念舟團長偕無垢舞蹈團訪加)
 
 
 
Picture
Comments

January 31st, 2018

31/1/2018

Comments

 
畫說人生  – 55
 
從廚房角窗望出, 覆蓋著白雪的後院 靜謐中藏著生趣, 不時有小鳥松鼠們來覓食, 在雪地上烙下可愛零亂的腳印.  窗內水槽前堆著洋蔥蕃茄紅蘿蔔, 我正切切洗洗準備煮一鍋暖人脾胃的羅宋湯.  這樣家常的日子, 在忙碌畫展一個多月後, 更顯平易安靜, 像見到久違的老友.  準備”畫室裡的四季”同時, 我讀著一本中文譯名為”羅馬四季” 的旅記  (Four Seasons in Rome-Anthony Doerr) 因為精彩,  一個星期便將它讀完, 跟著作者在羅馬過了一年緊湊疲憊但有深度的日子. 文字的吸引力, 每晚將我從白天的煩雜思緒中引出, 走入另一個場景. 自己的畫展上場了, 為來參觀的人講一百幅畫的故事. 有人聽得津津有味, 有人只問教不教畫啊? 有人偏好特有的色系, 有人就愛枯枝落葉; 小孩進來, 指著畫說: 這兒有貓那裡有蝸牛, 令人莞爾! 每個人眼前都有個窗口, 窗外是自己喜愛的風景. 許多人問我, 妳有特別偏愛哪幾幅嗎? 妳哪來這麼多時間啊?  妳家種了這麼多花啊?  有人問這是真跡嗎同時手還忍不住要摸一下畫! 都是好奇的問題與反應.  我喜歡一一回答也允許他們輕輕觸摸畫面.  這個藝術的世界, 對很多人是吸得到但摸不著的空氣,  美術館裡的畫是另一個層次的藝術, 常伴著高深的寓意, 顯得遙不可及令人生畏.  有朋友買畫, 欣喜的自語, 沒想到我可以只花兩位數字就擁有一幅真正的畫! 我睜眼說: 要不我在前面加個一或後面添個零? 有人問: 妳可以複製嗎? 我不會這樣做, 因為所有的花與人都是一期一會的緣份, 明年或許花開, 但人心不似往年.  畫展最後一天的演講中, 我以”羅馬四季”中兩句話做結語導引: “事事之所以甜美, 在於事事並非永恆”, 花草植物的榮枯, 讓我們見証了時間的流逝, 生命的無常. 教會我們必須把握當下珍惜擁有, 謙虛於自然山川,  頂禮於宇宙穹蒼, 並心懷感激的過好每一天! (2018.1.25 “畫室裡的四季”展後)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February 2025
    March 2023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