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智慧一族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By Linda Chen, oil on canvas (2001)

    四月過完四十二歲的生日, 去做了年度眼睛健康檢查, 醫生告訴我, 根據目前三次的數據顯示, 我開始有老花眼的前兆. 當時心裡氾起一絲惘然, 無奈的對醫生說: 人過了四十歲以後, 許多有形無形的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都漸漸的流失, 先是皮膚的彈性, 體力, 視力, 然後是聽力, 荷爾蒙, 骨質密度和記憶力.  唯一有增無減的是體重.  女醫生連忙點頭附和, 指了指她前額冒出的白髮. 彷彿過了四十歲, 生命就唱起了時不我予的哀調.  不過為了表示我樂觀的思想, 便補充了一句: 還有智慧.

    對許多人來說, 四十二歲還年輕得很.  若以對人類生命週期的形容, 我才剛要踏入前更年期, 尚屬壯年, 離下一個生命週期尚有十年之遙.  套一句我五嬸的話: 女人四十一枝花, 尚有姿色可言, 過了五十, 就真是覺得自己老了, 人都半百了, 怎會不老.  中年以四十歲開始計算, 對多數人而言, 五十多正是空巢期的開始.  我第一次思索空巢期這三個字, 可回溯到六年前我到一個畫室中學畫, 一位從公職高階退下的中年太太, 她為了陪伴兩個即將離家念大學的孩子而暫居多倫多.  她的學畫動機來自一位老先生分享人生經驗的一席話, 這老先生說: 人在中年後應該花十年的時間來學習或培養一件嗜好或興趣, 以面對退休後的人生.  當時, 我尚是個少婦, 有兩個對父母言聽計從, 在身邊團團轉的孩童期女兒. 十年後她們就是上大學的獨立青年了, 我一向是“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的信徒, 於是對這番智言謹記在心.

    我有五對叔叔嬸嬸及一個姑姑, 其中有三對結婚時是我當的花童.  三十多年來, 我眼看一個個堂弟妹們出生長大, 然後有的離家唸書, 有的結婚生子, 大家聚在一起時, 笑聲朗朗, 數十年不變. 唯一變的是外觀, 雖然大家都有一頭華髮和一圈與年輕時相差甚多的腰圍. 可是我總不覺我這些叔叔嬸嬸們老.  其實在過去的十多年中, 他們都經歷過父母親辭世的傷痛, 也放手讓下一代自主獨立, 及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軀體的衰老, 或是從職場上退下的不捨, 是不折不扣的空巢一族.  他們的空巢期並不影響他們的人生觀, 他們總是很忙, 忙於事業忙運動忙著做義工, 一得空閒手足妯娌們就聚在一起陪退休的大哥, 也就是我的父親打麻將, 吃飯聊天.  一群年齡加起來幾百歲的空巢族, 以前碰面都比誰的高爾夫球桿數少, 現在比的是誰的頭髮更白了或誰吃的藥多. 

    周遭比我年長的朋友, 一個個步入空巢期, 有的感慨年華似水一去不返, 有的傷嘆養兒不期望防老的覺悟, 但不論是無奈是抱怨, 嘴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似乎都不影響他們漸漸在享受人生另一個階段的事實.  包括, 一:比較好的親子關係:  歷經孩子青春期的反抗成長, 待子女離家唸書或獨立後, 父母眼中永遠的小孩都變得懂事成熟多了, 此時父母似乎都能承認小孩長大, 兩代之間能以朋友之道相處, 親子關係自然變得較以前好.  二是: 比較健康的生活習慣, 人過中年, 漸感體力不如以往, 偏偏又容易發胖, 加上生理時鐘的老化, 為了健康和不服老, 大家都會勉強自己少吃多動.  朋友中, 因為養成運動習慣而治好長期毛病的大有人在.  活動活動, 人活著就是要動, 而且越老越要動, 利人利己.  三是: 比較輕鬆的生活態度: 雖然此階段身體偶爾有狀況, 但體力尚可, 時間比以前多, 容許自己做以前想做而沒做的事, 做義工, 學手藝和樂器, 運動, 旅遊, 養寵物, 寫文章等.  總結的說就是人生行至於此, 已經變得堅韌有智慧了, 凡事取捨有道, 處世能進能退, 走過許多的風風雨雨, 見過周遭的生老病死, 人生夫復何求? 平安健康, 十個中有九個如此回答, 另一個可能外加: 中個樂透彩也不錯!  歲月雖然無情, 但也算公平, 祂拿珍貴的智慧來交換.

    七十歲的母親常說: 人老了有三樣東西不能少: 健康, 金錢和朋友. 我想能加個興趣則更好, 所以多年來我習畫不斷, 至今已開過一次個展, 入選過數個參展, 也算聽老人言的意外收穫吧.  我問老媽: 那老伴和子孫呢?  她高深的說: 不是每個老人都幸運有人能靠的, 即使有, 你不去靠他們, 他們就靠過來了.  這回答, 有智慧吧!

Written in 2003.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