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台上台下, 理性感性 (Critique Time)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By Linda Chen / photos on Mylar / 24”x36”
這是我的現代藝術史作業, 一張自製放大的Mylar(聚酯薄膜)膠卷上, 貼上自拍的各型的我原來的我戴假髮的我陌生的我, 膠卷的背面是一個DNA黏土人投影在如磚牆的剪輯照片上. “Linda想表達什麼呢?” 你能從這樣一個作品中努力的讀出什麼, 然後說出什麼嗎? 只有你的真實想法, 沒有對或錯!



你永遠都不知道每幅作品, 每尊雕塑的背後, 隱藏多少的故事. 創作可能華麗複雜畫技成熟, 可能簡單精易, 甚至平淡無奇. 但是創作者也是說故事的人, 當他們委委道來創作的動機, 背景故事和掙扎過程, 擺在你眼前的作品便活生生走進你的腦海, 平面作品變成動畫, 3D作品起身表演, 令人發笑動容令人垂淚悲傷, 你融入了作品成為它的一部份.

創作講評時間(CRITIQUE) 依照課程的計劃, 分週或一學期, 大家把家庭作業張貼牆上或擺在桌面, 逐一的每人正式或輕鬆的講出他的創作動機, 他想表達的主題, 用的材料手法 ,碰到的瓶頸和如何完成. 這是在台上, 接下來老師會說出他們的看法, 鼓勵讚美建議批評兼有, 再來是台下學生觀眾的發言, 述說對台上作品的觀感.

這是在TSA上課讓我轉變最大的一環, 也是最緊張的學習經過. 我的緊張來自於東西方教育方式的迴異, 自身語言能力的不足. 而後我逐漸發現我並不孤單, 許多當地人縱然沒有語言障礙, 講起話時仍聲音微顫. 有人告訴我 “我緊張得要命, 双手發冷呢!” 看來, 我除了表達能力無法像當地人一樣精確常常辭窮外, 心態並無太大不同. 同學中有人說起話來清楚有條理, 有人七轉八彎沒有重點, 偶爾會出現很愛說的, 或很沉悶的, 還有一興奮話中夾 @#%& 字的. 總之, 大千世界, 形形色色.

學藝術, 許多時候是靠感覺, 但當”為什麼”三個字出現的時候, 就要有建設性的觀點. 感覺是要能被分解並剖析, 不是只有情緒的因素, 要理性與感性兼容. 所以不論你在台上或台下, 想說或被問到: 你為何喜歡或不喜歡某幅畫某張照片時, 你可以依照顏色構圖內容技巧感覺來分析敘述你的”為什麼”.

年輕人的東西充滿朝氣與創新, 生活才要開始展現在他們面前; 中年人的作品相較深沉些, 總是充滿歷練. 移民背景同學的作品, 一般都顯示出文化上的特色. 我聽過最難忘的是: 一個伊朗女同學講她的文化背景如何啟發她的創作, 但同胞們卻勸她少做這類作品, 以免帶來困擾. 另一個是, 坐輪椅的同學, 她雖然可以用柺杖站起來 但是在生活中遇見的挫折, 形成她的創作的動機, 聽了讓人動容. 有一回是, 一位女同學說到她終於在第二次婚姻找到她的真愛, 但是沒幾年先生因故過世, 頓時她的立體混媒作品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有了生命. 還有同學把大地藝術(Earth Art/Land Art)作品, 在她積雪深厚的後院用冰柱做出的景觀, 在兩星期中照相紀錄, 做成簡報圖形檔案(Powerpoint)加上音樂, 將這獻給她三十多年卻突然過世的鄰居 .非常的感人!

話說回來, 我這三年來在 TSA上課最大的感觸和沮喪, 莫過於語表能力的有限, 常有做十分只會講七分的感慨. 還有當別人反問我問題時, 我有時無法正確的抓住他們要問的問題, 答非所問的情況是存在的, 有時令我感到尷尬. 因為缺乏自信而產生膽怯, 情緒像小學生一般, 敏感而脆弱. 表達能力的訓練, 我們(至少是臺灣)遠不如西方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 西方教育鼓勵人們對事對物的主觀看法, 用個人的語言自信自在的說出來! 而且老師強調, 不論對自己或別人作品的評論, 沒有對與錯, 只有學習和參與的經驗.

這種評論時間通常用上一堂課的時間, 一般人都能接受. 可是有些同學說太冗長, 有些覺得不夠, 我不介意,, 因為我向來對別人的作品都很有興趣 好像聽故事一般. 第三年的講評時間, 我已經比較習慣了, 能夠在心裡打個譜就開講, 心跳不會剎那間從七十加速到九十幾, 但是還是常喉頭發緊.

我以為我極少將私人故事攝入作品裡, 但老師同學卻告訴我, 從我的作品中常讀出我的生活背景, 東方文化浮現在作風上, 滿腹心思隱藏在紙筆中. 我以為很了解自己, 其實常看不見別人對我認知的那部份, 在台下是條變色龍, 上了台就成了透明的.

我漸漸學會, 大方接受正反批評與勇敢發言的必要. 台上台下的磨練, 理性感性的思考, 這也算是我在TSA藝術技能與知識外, 最大的收穫. 評論時間(critique)就如我們的縮影人生, 充滿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我們用理性看世道, 用感性看人道, 台上做個好演員, 台下做個好觀眾!

Picture
Picture
作品的另一面用我捏烤的DNA人(H:21cm)投影在Mylar上,然後畫成一個景像,作業過程是複雜耗時的. 我想表達的是基本上人們很難改變先天的我,因為DNA已決定了一切.透過各個造型的我,好像看著另外幾個長得神似的人,讓我感到很奇異. 而真正的我在哪兒呢? 形體與自我(Body and Identity)是個有趣的探討….再者, 我發現戴假髮挺有趣的!

Mar. 2009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