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方桌會議 (藝術史 / Art History)

26/8/2014

Comments

 
Picture
"Cindy in Red" by Linda Chen / Acrylic on Raw Canvas / 28”x37” ”
我剪下一大塊畫布做畫, 模擬加拿大畫家的畫風, 將人物和背景抽象化, 用鮮艷的原色襯托紅衣少女的熱情活力. 還記得我將布抖開時, 班上同學吃驚的表情!



四月初, 當我做完最後一個現代藝術史報告時, 真想跑到走廊上大聲歡呼: 我…終於上完了三門必修藝術史(西洋藝術史, 加拿大藝術史及現代藝術史). 我可以暫時脫離上課討論的方桌會議了. 確實, 繪畫創作的課堂與作業有極大的自我, 回到必修的藝術史課程, 閱讀查資料上台報告寫感想, 這是一個不同的學習空間. 上課時大家併肩圍坐在桌邊, 面對面的交談討論. 這種開會型態的上課方式, 讓人無所遁形. 我稱之為方桌會議時間!

第一年我因為要適應環境, 沒有選藝術史. 第二年我一口氣選了兩門, 西洋及加拿大藝術史, 讀了一堆”記了又忘”的名字. 第三年, 我提起勇氣去上現代藝術史, 雖然與我的年代相近, 但涉獵範疇廣泛, 非常的挑戰.

西洋藝術史( Art History 1) 雖然包含年代久遠, 但不陌生. 談的內容或畫家我以前在蔣勳老師的西洋美術史上聽過幾講, 自己也因興趣讀過許多書. 話說回來, 那時唸的都是中文. 困擾出現了: 例如: ‘哥雅’(Goya)’高第’(Gaudi)’高更’(Gauguin) 的原發音是什麼?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的’聖母泣子像’(Pieta)英文怎麼說? 當我想講’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拾穗’(Gleaners)時, 英文就卡在喉頭吐不出來. 有幾回是吐出來了, 但發音不對, 全班一頭霧水開始大猜謎. 真是雞同鴨講!

加拿大藝術史(Canadian Art History)年代雖短暫, 除了最有名的七人畫會外(the Group of Seven), 我所知不多. 只能靠上課得到的知識多用功. 這門課因為講到多倫多的藝術發展路線, 我們參觀了許多的美術館資料館, 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幾個月內摸熟了King St. 和Queen St.周邊的美術館和路上的咖啡館. 我終於有點感覺, 我是個生活在多倫多的藝術學院學生.

這三門課, 最挑戰的是現代藝術史(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Art), 也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一門. 除了繪畫雕塑, 人體藝術, 大地藝術, 政治藝術, 甚至塗鴉藝術 (graffiti) 都在現代史中寫下一頁. 現代藝術最大的轉變是藝術形式流通全球化, 歐美亞印文化交流密切. 任何型態皆可成為藝術, 也因此引發許多辯論, 藝術可美可醜, 藝術也無所謂美醜, 藝術可以只為藝術, 那麼藝術是否有疆界, 有基本定義呢? 現代藝術的大眾化, 將理念帶入社區和公共建設, 走出美術館溶入生活, 這是現代藝術最讓人興奮之處.

這眾多藝術主題裡, 我最喜歡的是大地藝術(Land Art). 我作業之一是, 在蓋滿白雪的後院用松枝排出一個直徑兩公尺的綠色雪花. 在接下來的幾星期裡因光線和氣溫的變化造成不同的效果, 我不停的照像, 然後從上百張照片中, 選輯配上西班牙吉他音樂, 製造成三分鐘的power point. 大地藝術用藝術概念融入自然, 有的藝術家取材於自然, 還之於自然, 這是它最迷人之處.

在我上藝術史之前最聰明的投資就是買了一台電子辭典, 因為我花在閱讀查字典的時間是別人的三倍. 上課一開始, 老師有時會問, 都讀了嗎? 同學的講義上只畫著重點提示, 我的是形形色色密密麻麻交叉在重點和生字上. 有時他們只需在上課前速讀一遍, 然後就侃侃而談, 我只能望文興歎. 有的文章艱澀難懂, 有感的同學會對我說: Linda, 我都要查字典, 真不知妳怎麼做到的. 我不否認的說, 許多地方我是真看不懂. 有的文章用辭華麗造句冗長, 花上許多時間閱讀卻得到一頭困惑.

藝術史的作業也不同於其他課, 學生可以在一個範圍內自己選擇表達形式, 可以畫, 雕塑, 攝影, 表演, 非常的有彈性. 老師是否準備足夠的教學資訊, 班上組合成員營造的氣氛, 讓一堂平淡的課變得活潑. 當然, 偶而同學之間會有激烈的討論或無聊的話題. 冬天時外面天寒地凍, 大家坐進教室, 燈一關幻燈片一打, 老師的講解不論多精彩都讓人眼皮沉重, 一到休息時間大家都趕緊走動提神或去買咖啡.

上這三門課我總是緊張的. 這樣的方桌會議, 西式教育讓學生踴躍發言, 同學你一言我一句的討論對文章及藝術風格的看法, 我若想表達什麼, 就要像過旋轉門一樣, 找到機會就切進去. 否則只能在門外觀望不得其門而入. 最讓我不自在之處在於, 班上熱切討論的話題是我完全沒概念的範圍. 身為第一代移民, 文化的隔閤就在此顯現, 在方桌一角的我, 頓時成了水缸裡的金魚, 裡外互看都是張嘴吐氣, 活在不同的空間裡.

有同學還沒上過現代藝術史課, 覺得好像很難. 我總是打氣的說, 是不容易, 但若我都能生存, 他們一定也能. 在未來歲月裡, 我會回味起坐在TSA的教室裡, 面前擺著講義, 筆記, 電子辭典和咖啡的景致. 景致的延伸有我發顫的聲音, 有我困惑的表情, 有我時而沮喪時而平靜的情緒. 終結我為自己的表現感到欣慰的, 我面對了自己的情怯窘困, 肯定自己的努力表現. 在方桌會議上, 我也可以像個勇敢的武士, 自信的表達我的意見, 也或許, 我真該跑到走廊上大聲歡呼!

Picture
"Green Snowflake" by Linda Chen / images combined by Photoshop
數小時的戶外勞動, 幾星期的觀察, 不同的天氣, 上百張的照片, 綠色的雪花刻在白雪大地上. 我先在厚雪上挖出雪花形狀, 然後放上綠葉和松枝, 有陽光的日子雪花顯得更深刻. 雪溶了, 雪又下來了. 天暖了我挪走松枝, 最後兩張是雪溶了露出綠草地. 我叫它”綠色雪花”.

Apr. 2009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