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Chen Art 陳岳琳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

​"我們藉寫作而品嚐人生兩回, 在當下和回顧過往."
"We write to taste life twice, in the moment and in retrospect."  ​— Anais Nin

​

​畫說人生 | Writing

I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my art.  Most of my writing is in Chinese (so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blog updates via Facebook, follow me here.

從我的畫作延伸,寫下我的人生經歷。
​若想用臉書追蹤閱讀“畫說人生”請由此進。

December 31,2023

13/2/2025

Comments

 
畫說人生 – 110

2023兔年一點不假, 真如兔子般蹦蹦跳跳一溜煙就從眼前消失. 迴異於我的虎年生活步調如湍流奔馳的緊湊忙碌, 即將成為歷史的兔年, 我努力的過著另一個生活模式, 希望如細細涓流一 樣平緩平心平靜平常. 在這"四平”期間, 我重新認識並調適自我, 一個步入 耳順階段的身心.

簡單的說, 就是乖乖遵循身體健康管理法則, 看診吃藥複診保養, 跟保養一部老車是差不多的. 連帶著, 為了減少繞過電療而長期服藥所帶來的副作用, 如心悸胸悶沮喪….., 居家日常繼續地斷捨離 (目標是每一處都能跑掃地機器, 櫃內置物只有五分滿) 如今突然開竅有所突破, 以往的不捨此刻都捨得下, 居住空間裡每一處的清爽都是一次療癒.

創作上則花了一段時間思考摸索, 希望能夠鬆綁去年貓像寫實帶來眼力與精力的疲憊, 並繼續利用朋友贈與的百來個20公分見方小畫布. 適時正逢春暖花開 踏青時節, 每天晨走的時光撫平我的疲憊, 天光雲影都是我的源頭活水. 逐漸地,多年來對於用畫筆表現二十四節氣的概念開始成形並落實於畫布上.

每一幅畫的顏色筆觸刻痕, 都是我與天地植物動物的呢喃小語. 從七月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 進入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六個月依循著時序與自然給予我的陽光雨水白雲天空風霜露雪, 花草樹木的盛衰枯榮, 我全心全意地擁抱眼前的一切, 轉述情懷於簡單的點線面筆觸和顏料之中. 有時想像我拿放大鏡, 有時透過望遠鏡, 也常常設想空拍鏡頭的鳥瞰圖, 粉紅的花叢, 金燦燦的陽光, 萬里長空的藍與灰, 綠林中的紅雀, 花葉前的蜜蜂, 小溪畔的石塊, 高聳的綠杉, 轉紅的楓葉, 從天而降的松果, 隨風飄灑的棉絮, 紅磚白籬木道, 一 塊塊一條條, 直挺蜿蜒繞圈, 各自表態. 這個世界是個萬花筒!

在小小一方畫布上, 抽象表現簡單中有趣, 使用上我手邊可用的壓克力顏料 彩鉛 油性蠟筆, 塗塗抹抹 刮刮鑿鑿, 玩得跟小孩一樣盡興. 畫作通常是一組九幅前後交叉進行著 有的很順手一蹴可及, 而更多的是前後來回緩步慢行. 利用九宮格的組合照相記錄, 甚為有趣.

記得利用客廳牆面照相時, 窗外的風車被風吹得轂轆轆的轉, 給了我靈感, 取來一起入鏡. 風車的顏色與牆上五十四張畫 配合得天衣無縫!

“四時節氣, 喻於無形, 走向自然, 觀照自我” 這約莫就是抽象四季的創作自述了. 許多朋友問我, 一年後有甚麼計劃呢? 不同於去年畫猫每個階段都有日期與目標, 這系列一開始我就只是畫什麼都不去想. 它們是我的烏托邦我的避風港, 身在其中不問世事!

今天是是2023年的最後一天, 僅以這一牆彩色繽紛, 祝福每位朋友, 珍惜2023年的美好回憶, 同時, 懷抱希望迎接2024的新氣象! (2023.12.31) ​
Picture
Comments

Jan.18,2023

11/2/2025

Comments

 
畫說人生 – 108

虎年說貓事

前幾天查看我的電腦檔案 才知道2022年 我多麼遠離電腦字盤, 唯一一篇文章起了個頭就草草打住. 當時應該是千思萬緒靜不下心. 再幾天農曆虎年就過完 , 我的虎年不能蛇尾結束, 所以大清早就坐在電腦前敲鍵盤. 去年五月我寫的零碎開場, 現在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夏目漱石的名作”我是貓”: ”我們貓就單純多了,想吃的時候就吃,想睡的時候就睡,生氣的時候大發脾氣,傷心的時候嚎啕大哭. 日記這種無聊的東西是絕對不會寫的,也沒有什麼寫的必要…..有記日記的功夫還不如在走廊上睡一覺呢.” 或許卡夫卡看著我為這一牆的貓像忙得團團轉, 也是這樣嗤之以鼻的感覺: “ 天天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不享受 為何要日日趕著早起坐在畫架前畫那些跟我長得很像的東西呢?”

…….畫了54隻各式各樣的貓, 從貓主的形容 知道每隻貓的特質, 我越能體會為何人類可以做狗的主人, 卻是貓的奴僕. 狗ㄦ們見到你大多是快樂興奮的, 但貓是寵辱不驚的淡定, 就是這種無需太管照的特質, 據報導日本於2017年貓超越狗成了最受歡迎的寵物.

…….大堂妹說:大姐, 希望妳不要太早投降啊!(口氣裡充滿擔心) 我回答:有目標就有動力, 有紀律就有時間! 說得像喊口號一樣 ……時間和心力之外 幾個朋友提出各類問題: 妳的材料費誰出? 妳和貓主溝通的時間成本算進去了嗎? 我支支吾吾的像個涉世未深的新鮮人, 只訕笑著回應, 我要是想這麼多那什麼事也做不成了! 反正就是我虎年的計劃, 走一步是一步, 事情總能解決(輪到自己心虛)……

以上幾句去年五月中寫下的感想 和對照十一月寄走了一箱貓咪畫像的心情 , 有種浮生若夢之感. 看著儲放貓像的大箱子空出來, 有著些許的離情, 些許的如釋重負和成就感, 而最讓我珍惜的是走過一場貓世界的探奇之旅.

以我只養一隻與人遠近適中獨立安靜的卡夫卡的經驗來說, 我對貓族了解有限. 自從畫貓之始與百貓打交道以來, 我才深刻知道對貓世界的樣樣種種 我只是個門外漢. 聽到如此多的人與貓之間的故事, 我由衷佩服許多貓主們對家貓浪貓的付出. 一整年的不斷感受貓主們愛的付出, 平衡了沒完沒了的疫情和俄烏開打新聞所引發的負面情緒. 貓咪或許會抓傷人 抓壞家具對你呲牙咧嘴, 但只要你不侵犯牠們, 貓咪絕不會對你窮追猛打到你死我活. 相對的, 只要你對貓咪好, 牠們會用溫良恭儉讓回報你. 引發你愛心大爆發, 甘心為牠們做奴做僕 還沾沾自喜.

這一年我畫了105幅共117隻貓咪. 與牠們面對面幾個小時, 彷彿每隻我都抱過一樣. 每隻貓都有其特質個性. 畫像中牠們的大眼睛和毛色是臉書上最常聽到的迴響. 資料中貓咪種類常見的約有三十種. 我們周遭看到的就是, 長毛短毛折耳和各色貓, 有胖有瘦有大有小, 可是不論體型尺寸, 貓咪的臉蛋結構都差不多 約莫我們一個巴掌就蓋得住. 這個特點就是我無法用同一畫布畫狗的原因 (在此回答了狗友們的問題)

謀而後動的虎年畫百貓做慈善能提前完成, 是場許多人陪跑一路喊加油遞補給的長跑馬拉松. 傻乎乎的我開跑前段, 雖說茫然辛苦, 但半途覺得快要氣盡, 也想著找個藉口放棄比什麼都容易, 然後看著我的記錄本一頁頁貓咪登錄號碼 , 幻想再翻過一頁就到達76到 93然後 100! 目標在望, 加油聲在耳畔不絕, 完跑的終點線不能存在幻想中, 而是自己去取得. 何況我多跑就幫助了更多貓, 認識更多新朋友, 汗水嚐起來都是甜的. 最後超跑到105, 完全是預料不到的驚喜. ….. 幸好我沒有太早投降!

這整個虎年畫百貓計劃 因緣巧合的形成進行與完成, 一路上我感謝的話說不停, 只是再多的辭藻也無法表達我的感恩之心. 夏目漱石”我是貓”中的貓還說過: “說到人類的定義很簡單. 只要說他們是一種喜歡無事生非自找苦吃的生物就足夠了.” 就算眾貓奴們被貓族訕笑, 但是心甘情願的我們 因貓結善緣, 2022年是美好豐厚的一個虎年. 祝福大家兔年更為如意順心. (2023.1.18)
Picture
Comments

Dec. 26, 2021

11/2/2025

Comments

 
​畫說人生-107

牛年說牛事…..
​
聖誕節過後的2021 年,伸出10個手指就數得完。去年華人超市送的月曆上印的那幾頭看起來任勞任怨的牛,即將被精神奕奕的老虎取代,牛兒們應該鬆了一口氣,辛苦的走過莫名奇妙的疫情之年,終於可以退出人間劇場休息去了,11年後再粉墨登場。
我們J. L. W.也是三頭牛,其中最年輕的一頭W,聖誕夜慶生後說怎麼一甲子就這樣過去了?回想起2018年,我們出現一個模糊的點子,說著三個人如何迎接本命年的到來。2021的事,還早!但不論我們打算做什麼,計劃名我當場就有了,就叫:三牛犇趴。(知道怎麼唸嗎?犇=奔)
2020年初,我們三人認真的談到牛年的慶生出遊計劃。出國?時間太緊。那就去東三省自駕遊,一路開過去,還是飛過去再租車?每次談到這即將到來的夢想都很開心,覺得我們三頭牛的第四個牛年都將會有一段興奮之旅!無奈三月底疫情來襲,加拿大封省封城,一切旅遊都停擺。雖然如此,我們天真的想法是,跟SARS一樣COVID 很快就會過去,2021牛年到時疫情應該不再。那東三省我們應該在春天去還是等秋天呢?那時想的是這頭牛要回台陪媽媽那頭牛要去日本等等,行程要配合大家方便才可行。後續發展大家都沒料到,不斷的封封封,大家都盡可能乖乖聽話待在家。2020年大家都如生活在膠囊中,小小的,與外隔緣,有點無法呼吸!
熬到了牛年,我們終於等到不能說自己五十幾歲的里程碑。但疫情還持續徘徊不去。三頭牛眼見前途一片茫然未知,除了等疫苗之外,犇趴無望,那麼就共同來做點事情吧!因緣巧合再加上其他朋友的熱心,我們四月時為多城的食物銀行義賣,籌了600袋的食物幫助需要的家庭。我們三頭牛和另外三位朋友當然忙翻了一陣子。(之前詳文記載過)這極有意義的事值得在我們的本命年記下一筆!
接下來陸續的接種過疫苗兩劑,從夏至秋,安省階段性開放。但國內旅遊依然無法恢復原狀,我們心知肚明,加上各自的忙碌,三牛就分頭跑往不同方向。J 白天為新手媽媽做月子,晚上送餐服務,兩層口罩戴整白天,忙得人仰馬翻。但她說能幫助年輕疲累的媽媽們她很歡喜。還有很多忙碌家庭需要她的送到府美味晚餐,再辛苦也值得。有導遊執照的W ,一向熱心助人,因為地點她家成了許多團購的收發貨中心(儘管她常不在群組中),「妳能相信嗎?我有時等門到晚上九點多?」她笑笑無奈的對我說。更佩服她的是,每晚在網訊「開台」讓許多年長朋友可以上來大家面對面講講話,免得居家生活太瑣閉。Omicron 起來前,W和先生(也是頭牛)除了第一時間跑過冰島一圈,接下來開車由東向西橫渡加拿大,再回頭開經美國14個州,日前才回到安省。兩個月自駕遊!真的是很牛啊!
我這頭牛顯然安靜些,除了創作,這幾個月不斷的清著老屋內的櫃子箱子,跑Thrift Store 捐出用品,行路於六十耳順風清雲淡的日子。也很高興可以為朋友C的上千個畫布分別找到需要的單位和團體,也算成就美事一樁,在此不再贅述。(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上篇文章)
我們三頭牛分析過自己出生的時刻,自嘲著春牛耕耘冬牛少勞,晨牛辛苦夜牛多逸,但我們都有著踏實勞動負重行遠的本質。現在只笑自己是老牛,能做多少就繼續努力!
這歲末畫了三幅南瓜。就像畫面中看似沈靜的場景,南瓜如人生,我們三頭牛走了一甲子,學會了在多變時局中如何適應環境保護自我,懂得了站在無常人生的端節上依然要向前眺望保有希望,而當處於不可控的生命之輪壓過時要能悠然自若常心看待。即將成為過去的2021的三牛犇趴,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沒去成東三省,我們用另一個方式踏實的完成了一個更有意義的牛年!知道另兩頭牛很忙,我就自做主張為文記錄!(2021.12.26)
Picture
Comments

    Categories

    All
    • Bilingual Articles (Eng/Ch)
    • 來自經驗與想法
    • 我在 Toronto School Of Art 做學生
    • ​畫說人生

    Archives

    February 2025
    March 2023
    November 2021
    March 2021
    January 2021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August 2014

    RSS Feed

  • Home
  • Bio & CV
  • Art Work
  • Sketchbook
  • ​Writing | 畫說人生
  • Events
  • Contact